第14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里有底气,生活有奔头”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镇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让贫困群众有效增收;通过全力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心里有底气,生活有奔头

2月19日一大早,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就站满了人。随着锣鼓声由远及近,人们也随之沸腾起来:“快看,表演队来了!”

在一片叫好声中,20余支表演队伍依次走来:高跷表演“水漫金山”“百鸟朝凤”“叠罗汉”,矮跷表演“捕蝴蝶”,还有热闹的划旱船、武术、车子灯、毛驴竹马等,历史悠久的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悉数亮相。2018年以来,博山镇全力加强“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寓教于乐,让人们拍手叫好。

迎面而来的是上瓦泉村的锣鼓队伍,身着红衣的汉子双手抡槌,敲打起1.2米宽的枣木帮博山大鼓。“心里带劲儿,敲起来才有劲儿!”锣鼓队伍的后面,上瓦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成说,今年春节期间,上瓦泉村的村民发了一笔“有机草莓财”,仅春节7天假期,就卖出草莓2万斤左右,每斤38元还供不应求。“有机农业让上瓦泉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除了有机草莓,还有黄桃、蓝莓和有机蔬菜,一年四季瓜果不断。大伙儿心里有底气、生活有奔头!”

“我们村的扶贫项目去年分红特别多,春节我家分到1000元!”划旱船的南博山中村村民冯延彬说。南博山中村是山东省级贫困村,2014年流转土地57亩发展起扶贫项目——猕猴桃种植基地。冯延彬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基地打工,一天工资70元。去年,猕猴桃基地为村里的贫困户人均分红700元,剩余的钱为村里通了自来水。

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博山镇在各村建设起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现在,有1个农家书屋、1个文体活动室、1套文化活动器材、1支文化活动队伍、1个文体小广场;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具有拓展性、创新性功能。“口袋鼓了,环境好了,我们还有了自己的‘乡村大舞台’,日子越过越红火。”冯延彬说。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