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打通民企融资“最后一公里”,需要夯实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企业贷款提效增信打造可持续的途径。
其实,某些金融机构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并非因为企业身份歧视,而是与该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有关。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信用有优有劣,如何真实了解民营企业进而防范风险,对商业银行确实是一个难题。出于资金安全考虑,防范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骗子,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往往会降低放款效率,并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物,以确保资金安全。如此一来,那些信誉优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也因此遭遇融资难的局面。
如何让金融机构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存经营状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为金融机构真实了解企业提供了方便。比如,金融机构可以从税务机关的纳税信息中了解企业是否偷税漏税、通过企业缴税金额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为纳税诚信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贷款。除了税收信息,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数据信息,同样有助于商业银行真实了解申请贷款的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应从全局层面打造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让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发力,将散落在各个行政部门中的信息孤岛打通,让信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除了政府部门要破除壁垒整合构建数据共享平台,金融机构之间也需要通力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好统一的信息平台,给金融机构安上“火眼金睛”,从而让市场中的“劣币”无处遁形。如此,既可让诚实守信的民营企业更方便地获得贷款,又能实现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双赢。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另一个原因是信用相对不足。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健全地方增信体系,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增信。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状况,2018年国家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旨在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在未来工作中,应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各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为有效抵质押品不足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服务。
只有建设好融资基础设施,让商业银行更能看得清,信得过民营企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才有可能得到破解。
(本系列评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