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意味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贯彻落实好这一纲要,要求我们深化认识,狠抓落实,高起点高质量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事业的全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在经济发展层面,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通过湾区共建,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港澳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新的强大经济活力。在民生福祉方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全面推动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包括在就业、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衔接和合作,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民心相通层面,三地人民在共建大湾区特别是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和人文湾区的过程中,包容理解和情感认同将大大增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全球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是我国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开放质量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强化三地在开放发展上的功能互补,有利于我国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生动局面。在丰富开放内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探索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战略互信、人文交流等,大大提升全面开放水平。在促进开放共赢上,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构筑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有利于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有利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国际一流湾区的基本特征看,湾区经济是典型的创新型经济,湾区以其经济体量大、经济密度高、创新能力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火车头角色。粤港澳大湾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生产服务业不断集聚创新的重要区域。香港拥有4所世界100强大学,珠三角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是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入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统筹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既推动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实现经济调整与升级,又助推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对时代机遇的把握中坚定信心、谋划举措。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增长低谷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这对经济外向度高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较大外部挑战。但另一方面,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新的历史大势正在孕育新的历史性机遇。从全球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看,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充足的创新潜能,有条件更好地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占据全球创新高地,从而在未来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起到积极引领作用。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看,全球发展的版图将更加全面均衡,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亦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上,拓展出广阔的新空间。
从国内形势看,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破解发展瓶颈、克服结构性矛盾的时代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求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这为大湾区更好发挥科教创新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带来新契机。全面深化改革已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进入施工高峰期,尤其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造了火热的改革氛围,为创新粤港澳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注入强大改革动力。
(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性规划。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要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先行、开放引领,推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要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加快集聚和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找准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大胆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在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投资贸易高地和制度创新高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提升民生福祉上。要积极回应粤港澳三地民众关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特别是要把教育合作作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点领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加强粤港澳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持续改善湾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湾区。
要把共建人文湾区作为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大湾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合作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等活动,共同擦亮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共存等综合性优势,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打造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和文化创意人才汇集热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此外,还要加强粤港澳三地城市文明建设,凝聚起建设大湾区的强大力量。
(执笔:廖胜华 张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