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
将中华龙灯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刘 兴 通讯员 邹文斌
史克滨正在整理即将出厂的“城南龙灯”。
本报记者 刘 兴摄

舞龙是我国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愿舞起寓意祥瑞的长龙,饱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江西南昌,有一位痴迷于扎制龙灯的工匠。35年来,依靠祖传扎龙灯手艺,并不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制作出的“城南龙灯”不仅在国内鼎鼎有名,还漂洋过海,卖到世界各地。他就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

今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城南村的“城南龙灯”生产基地。眼前所见,一片繁忙景象。生产区内,工人们或缝制背鳍、龙衣,或装饰龙身,或赶制龙头,仓储区放着成排的龙尾和龙头,等待最后组装;在发货区,师傅们忙着打包,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51岁的史克滨是这里的当家人。他话语不多,但只要一说到龙灯和舞龙,立马像变了个人,神采飞扬,兴奋异常。史克滨说,春节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客户都等着这个时候采购龙灯庆祝新春、闹元宵。

城南村是个有着700多年舞龙历史的村落,每年春节,村民们都集资购买龙灯,自发举行舞龙活动,几百年过去了,舞龙文化依旧不变。史克滨的父亲是村里著名扎龙灯高手,史克滨16岁起就跟在父亲身边打下手、学习扎制龙灯,耳濡目染下,他对扎制龙灯有了特殊感情,立志要将龙灯发扬光大。

上世纪90年代,史克滨“接班”制作龙灯,由于是纯手工扎制,刚开始他每年只能扎制二三十条。到年底,看着高兴而来的各路村民将龙灯一抢而空,史克滨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头脑灵活的史克滨建立了自己的龙灯网站。有了网络的帮助,史克滨的龙灯迅速打开了市场,许多国外客户也通过电子邮件向史克滨采购龙灯。最初,购买龙灯的客户大多来自海外的华人团体。一位美籍华人曾在发给他的邮件中感慨地说:“我们终于买到传统的中国龙灯了。”说起自己生产的龙灯走出国门,史克滨无比自豪:“现在中国强大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市场,除了华人华侨,许多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成了我的‘粉丝’和忠实客户。”

为使传统龙灯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生产,2005年史克滨成立了“城南龙灯”工作室,注册了“城南龙灯”商标,2008年“城南龙灯”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年,史克滨又成立了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从最早的小作坊,到如今有近百人的工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一年卖出20多条龙灯,到如今每年销售将近1万条龙灯,史克滨依靠推陈出新的技术、稳定的质量、灵动的造型,使古老的“城南龙灯”焕发出新活力。现在,每年有20%的“城南龙灯”销往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世界各地。陈如萍是美国新泽西州林登学区的中文项目顾问,年前在史克滨工厂又买了一对龙灯。“这龙灯是买给我的洋学生表演用的。中国舞龙在美国很受欢迎,洋学生带着龙灯上街,街上不少车辆和行人都会停下来观看。”陈如萍说。

生产有了起色后,史克滨一门心思扑在如何改进龙灯的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生产工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到现在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身挂LED灯的飞人表演,让史克滨非常震撼。“我当即决定做一条会发光的龙灯。”说起当时的情景,史克滨仍旧显得非常兴奋。有了想法后,史克滨立马买来LED灯,焊接在电线上作调试,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做出第一条灯光龙。传统龙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史克滨的“城南龙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批顾客。

从龙头到龙身,由外观到内部结构,爱动脑、肯琢磨的史克滨对多项龙灯制作工艺都作了改进。一条“城南龙灯”拥有龙头外观、龙头结构、龙骨架、灯光4项专利技术。以往邮寄一条竞技龙灯到欧美,需要3立方米的箱子,花费7000元左右运费。现在经过改良后,只需一个空调外机包装盒大小的箱子即可运输,费用也降为800元左右。

“龙灯的重量减轻了,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还有利于龙灯的普及。”传统龙灯的龙头比较重,需要很强的臂力才能舞动,史克滨制作的龙灯头很轻,挥舞起来很方便,引得大批中外龙灯爱好者纷纷购买。

史克滨将传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己任,他制作龙灯已不仅仅是为了赢利,更多的是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龙灯和舞龙文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舞龙,让中国龙舞向世界。”史克滨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