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陆 敏

开栏的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难点痛点有哪些,如何打通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今日起,本版将推出“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当前,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其中,最主要的现象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信贷服务,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还存在诸多难题。

一方面,这是因为一些民企发展时间较短,企业规模不大,缺乏相应抵押物;另一方面,民企普遍缺乏信用证明,使金融机构在服务民企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畏贷”心理等。诸多因素叠加,客观上造成了国企与民企在获得信贷服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现象。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要破除隐性壁垒,倡导公平信贷原则。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匹配,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对各家金融机构来说,应尽快着手从各业务环节包括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检查信贷管理全流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平信贷的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条款、要求和做法。

实际上,从不少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来看,服务民企对银行业绩是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民企与银行是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城商行和乡镇银行90%以上的客户均为民营企业。经过良好的风险把控,服务民企不仅不会带来不良率的攀升,还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数量众多的客户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打破金融机构服务民企的隐形壁垒,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目前一个首要的抓手是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截至目前,国有大型银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将普惠金融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建立了相关的配套和考评机制。然而,从银行业来看,各家银行考评标准不一,相关细则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支行,政策还有待“落地”,一线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发挥。从具体银行来看,普惠金融服务中还存在“不均衡”现象。另外,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成本收益不对等,普惠金融发展商业可持续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需要完善相关考评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还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加快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目前,一些大型银行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服务,降低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缓解普惠金融中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撑体系。如部分新型机构和新型业务也面临着监管法律缺失的问题,要加快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补齐制度短板;强化监管激励约束,完善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对全行业统一监管;增强货币、财税政策的激励促进作用,推动各方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深化“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