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管 斌 王金虎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点燃己亥年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开门炮”。与去年让山东人找回敢闯敢干心劲的讲话相比,今年的更直白:各级干部要主动去当“热锅上的蚂蚁”;今年的更呛口:“不负责就问责,不担当就挪位,不作为就撤职”;也更让人坐不住: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寄予厚望:“希望山东的同志再接再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一切发展思路以此来谋划、一切发展布局以此来展开、一切发展举措以此来制定、一切发展成效以此来检验,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刘家义说。
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过去“闯关东”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山东人,还给世人留下了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剪影——挑山工。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殷切希望山东广大干部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山东上下形成共识: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涉最险的险滩,如同泰山“挑山工”正在攀登“十八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从罹患癌症12年,以钢铁般的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攻坚克难、心系职工、造福社会,最后倒在办公桌前的鲁南制药原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志全,到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淄博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再到扎根农村苦干19年,将一个负债380万元的“穷、脏、乱”村子,改造成年收入过亿元的全国先进模范村的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一批勇于挑最重的担子的“时代楷模”,一大批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的基层干部,挺起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脊梁。
为健全完善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制度体系,去年山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出了强化正向激励的7个方面共22条措施;同时强化约束,去年前11个月,全省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074起,党纪政务处分3250人。山东还健全完善了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去年,山东省纪委通报了7起澄清党员干部受到不实举报典型问题,及时为受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和担当尽责的浓厚氛围。
为了推动作风转变,引导干部争做泰山“挑山工”,今年山东省各级各部门会议、制发文件和简报数量要分别压减三分之一以上,基层上报报表材料压减50%以上,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
摆脱经济发展“路径依赖”
化工产业是临淄市最大的“家当”,更是决定其发展层次高低、健康与否的命门。近年来,临淄铁腕治污,关停取缔不达标企业近3000家,中高端化工提高到70%以上,基础原材料在区域内吃干榨尽,彻底摆脱低端链、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今年将着力培育千亿级精细化工产业。
古城曲阜,正在努力摆脱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守着‘三孔’的门票经济吃老本,不仅收益甚微,容易陷入后劲不足的僵局,更限制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告诉记者,从去年以来,他们拓宽思路,创新思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如今,工业经济反哺文化建设,相继实施了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鲁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推进“文化+”“旅游+”战略,培育壮大各类文化企业近1000家,这座古城焕发出了新活力。
补齐发展短板,山东“动”起来了。烟台首创施工许可容缺图纸审查,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日照开发区鞭打慢牛,倒逼质效提升……去年以来,聚焦难点、痛点、堵点,山东直指营商环境薄弱环节,推出十大专项行动,实施“3545”专项改革,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一次办好”事项全覆盖;
聚焦高质量发展,山东“活”起来了。等不起的危机感,化作了制度创新的加速度。据山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杨占辉介绍,山东专门成立省推动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实体经济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35条等政策措施发布,还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推出首批15个制度创新重点项目,为企业降本增效拿出真金白银,仅4类税收调整每年就可为全省企业减税上百亿元,山东制度创新的力度前所未有。改革新速度,换来了市场主体“加速度”,去年1月至11月,山东新登记市场主体149.6万户,净增88.6万户。
聚焦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集中培育“十强”优势产业集群,设立总规模60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建立“十强”产业重大项目库。作为“十强”产业中首个做强做优做大项目,去年底,由山东能源集团注资30亿元成立的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正式挂牌运营。“以煤炭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单一,补短板、强弱项,推进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李位民表示,计划3年内打造领先全国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建成省级智慧健康养老标准示范企业,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重要指示。山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专项工作方案。选择10个县(市、区)、100个乡镇街道、1000个村,开展“十百千”示范工程;实施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建设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4大风貌区、10条风貌带,培育300个美丽村居示范村。
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于富华认为,乡村如果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去年,为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山东在乡村人才评价、培育、引进、激励、保障、服务等方面推出了20条举措,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山东首次提出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将“农民”作为一项职业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并研究制定符合职业农民特点的职称标准条件和评审程序。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等限制,不将论文作为必要条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山东还重点实施三个“百万计划”:百万新型农民技能提升计划、百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计划、百万乡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既注重乡土人才培育,又在外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村的渠道、推动高层次人才返乡等措施为乡村振兴广纳人才。
当农民有赚头了。一进入腊月,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的“棚二代”们就忙碌起来。长年在外打工的任传华,返乡种了21个大棚,年纯收入100多万元,成了村里的“棚状元”。前不久,他见识了新型智慧大棚:拖拉机在里面撒欢跑,敲着计算机键盘也能种菜。这两天,任传华正筹划着让自己的大棚“鸟枪换炮”。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说,现如今,耿店村返乡种大棚的年轻人已接近100人,这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棚种植技术不断升级换代。
干农业有奔头了。淄博市博山区“90后”海归青年王浩,把逐梦的舞台设在家乡那片广袤的田野里,他把小山村送上互联网,仅源泉镇的猕猴桃一年通过电商平台就销售20多万斤。去年,他又按照“互联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创业思路,开发出网络虚拟村庄“奇遇村”,在线上吸引“粉丝”关注,在线下与当地8个山村深度合作,实现经济效益40余万元。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说:“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这些新‘农人’上得了网、下得了田,敢闯敢试敢为先,为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最是一年好春处,奋楫扬帆正当时。再领改革风气之先,再立开放波澜潮头,肩负使命、滚石上山的齐鲁儿女在这个春天里追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