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冬季光照弱、温度低,导致大棚种植的喜温性茄果类蔬菜果实不能按期望时间成熟,难以赶上春节期间的好行情。山西阳高县与山西农业大学进行“县校合作”,通过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集成技术,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山西阳高县,四野一片冰天雪地。然而,走进小白登村火山生态绿色蔬菜园区的5栋日光温室,却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这里试种的番茄已经成熟,一个个红彤彤的。摘下掰开一个,肉质沙、色泽亮。据介绍,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这里的番茄产品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
晋北地区寒冬时节能成熟上市西红柿,实属奇迹。而这奇迹,正是阳高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县校合作”后取得的成果。
晋北地区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棚内积温不够,种植的喜温性茄果类蔬菜果实转色不易,只能等到春暖花开果实才能成熟上市,错过了春节期间的好行情。有的农户因此改种了耐低温的叶菜类蔬菜。阳高县副县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李灵芝说:“开展‘县校合作’后,我们试验示范的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集成技术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
冬季制约喜温性茄果类蔬菜及时成熟上市的原因,就是一个字:寒!室外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6℃,棚内温度只有2℃,而番茄正常生长所需最低温度是15℃。无疑,御寒升温是保障番茄按期望时间成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白登村火山生态绿色蔬菜园区运用了一整套御寒措施:
为番茄添“棉衣”——日光温室南边是“最冷区”,为此建造了1.5米深的防寒沟,内装12厘米厚的保温板,犹如为大棚穿上了棉鞋;安装了暖气管道,犹如穿上了棉袜;在温室前沿设置了二层保温幕,犹如系上了围裙。总之,让外界寒气进不来,里面热量传导不出去。
给番茄盖“棉被”。利用透光率高的塑料薄膜,让温室在白天较短的光照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光量。夜晚覆盖保温被。
让番茄睡“热炕”。在栽培畦下40厘米铺设了15厘米厚的玉米秸秆段,玉米秸秆腐烂后发热,使土壤升温;在垄间铺设了玉米秸秆段,既吸收棚内湿气,又放热升温,还释放二氧化碳,补充番茄的“主食”。
除此之外,温室内安装了LED植物生长灯,延长光照时间,也是连阴天植物的“救命灯”;在温室内北墙张挂了反光幕,使自然光源反射到植株上,起到补光增温效果。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运用,保障了温室内在极端温度下仍能保持12℃以上的温度,确保了番茄适宜的生长环境。
千方百计御寒为番茄生长创造了条件,但要结出优质果实,还需下一番功夫。在农业专家眼里,培育植物和养育孩子一样,都需要精心呵护:
“吃营养餐”。测土配方,既为植株补充大量元素,又补充所需蛋白,同时配置运用生物菌剂的“消化药”,保障植株充分吸收营养。让植株吃上“有机饭”,离不开“好厨具”。实施的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让温室“长”了人手,水肥自动调控,把“营养”精准“喂”到植株口里壮“身骨”。
“打防疫针”。铺设了防虫网,预防温室通风时害虫入侵;安装了植保机,既造臭氧以灭菌害,又诱捕害虫;“饲养”了天敌益虫以防害虫、培育了生物菌剂以防病害。如,白粉虱是番茄的常见虫害,养殖的丽蚜小蜂“一物降一物”,使害虫一扫而光。
“选好媒婆”。养育熊蜂当“媒婆”,授粉率高、畸形果率低、果实无污染。同时,实施疏花疏果,保障了所结果实个大均匀。
科学施策结出了优质果实——不仅产品绿色A级,而且糖度为5.2%至5.8%。同时,果实肉质多、水分少,口感好、货架期长,可常温放置30天不变坏。亩产量也比同品种温室产量高出3000公斤左右。
盘点科学种植收益,阳高县产业中心主任白仕君算了一笔账:1个1亩地的日光温室,番茄植株2200株,按从种植到拉秧的半年时间算,每株番茄能结6穗果,重达6公斤,一个温室可收获番茄1.32万公斤,每斤按市场优质果实平均价格8元算,每个温室毛收入可达20多万元,至少是同面积温室收益的3倍。
从投入成本上算账,以种棚10年期为例,平均下来这些保障设备每年约比传统种植日光温室多投入金额2000元。但采用这些设备,每年比传统种植日光温室可节肥1000元,且肥料有效利用率相比高出50%,可节水30%、节省人工50%,即传统种植日光温室1个棚1天至少需要2个人工,而采用这些设备,1个棚1天最多需要1个人工。大白登镇干部张兴说,成本多投入部分与节省的生产资料、人工费用相比,两者基本持平。
据了解,阳高县试验示范成功的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得到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资助。今年此集成技术将在全县辐射推广,目前已规划在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移动大棚区、日光温室区等16个村点实施,辐射面积达3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