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驯服“洋设备”的“土专家”
本报记者 于 泳
袭祥庆(左)向徒弟讲解车轮校正的操作方法。
本报记者 于 泳摄

袭祥庆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西车辆段轮轴车间一名数控机床维修工,更是一位和“机床”较真的人。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设备维修电工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他刻苦钻研,勇于攻关,被工友们称为能驯服“洋设备”的“土专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火车车轴的主要设备只有手动车床。为了保证这发丝一般的加工精度,只有依靠车床师傅们的手艺。“车轴刀花粗细完全依靠操作工的手感,虽然有加工标准,但要实现这个标准却完全靠手感和经验。”袭祥庆不善言辞,可说起火车维修,“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那时候,我们的机械加工工艺不高,不仅齿轮箱密封不好,而且还经常有机油外溢……”对于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维修的那些“老爷机”袭祥庆记忆犹新。

“1995年,济南铁路局用外汇给我们车间购进了第一台美国公司出产的数控机床。”袭祥庆如数家珍地说。然而,第一台高科技生产设备进入车间后却遭到冷遇。因为操作师傅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都不愿意使用新型车床,一是操作不熟练,二是对洋设备有疑惑。为了让这台数控机床发挥应有作用,袭祥庆主动请缨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袭祥庆说:“当时原版说明书是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美国厂家提供的汉语说明书只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很多操作都翻译得不清楚。”面对这个难题,袭祥庆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凭借自己的钻研,不仅弄懂了这台进口机床的使用方法,维修起来也是驾轻就熟。

2007年,济南铁路局分配到一台从西班牙引进的数控成型磨床,被安置在了济南西车辆段轮轴车间。为尽快掌握这台高科技自动化精密设备的操作维修技术,袭祥庆还被派去西班牙公司学习了15天。回国后,养护这台设备的任务很自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谁也想不到,如此高精密的设备,也会存在设计缺陷,在使用中相继出现了与配套机械手配合不当,开启舱门不到位以及顶尖不退回等问题,导致多次碰伤轴颈、车轴坠落事故,严重影响了轮对的加工效率和质量。对此,袭祥庆设计了多套设备改进方案,一遍遍地试验,终于通过安装一套舱门安全保护装置的办法,实现了自动联锁,消除了设备安全隐患。该项目获得车辆段年度创新一等奖。11年过去了,这台磨床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7年,一台数控成型磨床在作业时出现加工过限问题,接连报废了近10根车轴,浪费了近4万元,厂家技术人员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机床停摆了。袭祥庆闻讯后带着徒弟开始对机床内部系统和外部硬件检查,每一道程序、每一个元件都不放过。第二天,袭祥庆交给厂家技术员一份他连夜制定的维修方案。“这个维修方案能暂时消除设备故障,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觉得必须给这台机床加装一个监控系统,再出现加工过限时能自动报警。”可是,如果厂家加装监控系统,需要8万元。袭祥庆听了报价后对车间领导说:“这点小活就别麻烦人家了,咱们自己解决吧。”经袭祥庆带人加装监控系统后,彻底解决了机床的设备缺陷。

近年来,袭祥庆先后完成了26项技术革新,编写了15项数控车床加工程序,被段里聘为技师、教学导师。2017年,袭祥庆还被济南局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济铁创新工匠”和“十佳创效能手”称号,被评为段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标兵。

2014年袭祥庆工作室成立。4年里,袭祥庆带领工作室成员平均每年完成4项技术改进项目、2项QC成果和5项合理化建议项目,先后2次获得铁道行业质量管理优质项目、1次山东省创新集体、2次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一等奖、8次段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

袭祥庆不愿当干部,只愿做一名工匠。他多次拒绝了管理岗位,全身心投入到设备和维修岗位。他说:“只要你决定了一种职业,就全心投入进去,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必须倾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