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中国名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大亚湾出发
廖伟明

我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大亚湾核电站首次大批从国内各高校招聘毕业生,经过层层选拔我顺利地进入了大亚湾核电站工作。

1989年4月,作为大亚湾核电站选派的115名运行人员之一,我来到法国核电站学习。当时,包括我在内的7名员工参加的是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时间长达20个月。核安全工程师在核电站是个特殊的存在,既要精通运行技术,又要独立行使核安全监督职责,为核安全再加一道屏障。

这真是一段“魔鬼式”培训。我们每天在St Laurent(圣·劳伦特)核电站里昏天黑地阅读法语文件和资料,跟着师傅下现场,逼着自己想尽办法把艰涩难懂的技术细节搞懂。日子虽然过得单调、艰苦,但这20个月让我受益终身——通过这种高强度培训,我们全面掌握了法国先进的核电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短时间内站到了世界核电的前沿。

学成回国后,我们这批人成为了大亚湾核电站机组投产后最中坚的技术力量,让大亚湾核电站的管理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随着电站运营业绩和水平持续上升,大亚湾更是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现在的大亚湾已经是世界核电行业绝对的明星电站。

30多年,弹指一挥间。我当年刚到大亚湾时怎么也没想到中广核从大亚湾起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核电集团,我国核电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和发展历程。

当年,我从大亚湾起步,之后参与阳江、台山核电项目的建设,如今管理着红沿河核电站——中国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6×111.8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年,我们引进法国核电机组,之后通过消化、吸收拥有了自主核电品牌CPR1000;当年,公司花重金把我们送到国外培训核电技术,如今中广核去老牌工业强国英国建设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工程。这种沧桑变化不由让人感慨万千,我刚好幸运地见证和参与了整个过程,在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体验了生命的情感、挫折、奋斗、失望和凯旋。

(作者系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