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并在实践中努力破解经济学上的世界级难题。
形成理论建树 勇于实践探索
从世界经济思想史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是一个在国际范围内存在争议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这个问题同样长期引人关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理论建树。
回望这一探索历程,深感一些历史节点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说出了适合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的“新话”。随着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循序渐进过程。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表达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观点,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作出了初步探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回望这一探索历程,深感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农民的这些伟大创造,一步步地冲开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等实践探索,促进了商品、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在城乡市场的广泛流动,初步显示了市场的活力。对此,邓小平同志加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当然,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总是双向互动、彼此促进的。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实践中体现出巨大的创造力、生命力。尤其值得强调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应对方案,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在这场各国同场竞技、激烈竞争的“公开考试”中,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绩单”,赢得了国际有识之士的好评。
实现三重超越 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中国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理论上实现了三重不同意义的超越。
超越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传统解读。例如,美国“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特尔·奥尔曼认为,市场与资本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与社会主义不相容。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人们过去曾长期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经济体制的一般设计直接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浓厚的“计划崇拜”情结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事实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将市场和计划从社会基本制度中剥离出来,突出其经济手段功能和具体制度属性,将人们从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全社会充满了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说出一些过去没有说过的“新话”。
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自由市场经济无需政府介入,只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来自外部的干预只会损害市场的自我纠正功能。因此,政府应尽可能放松市场管制,干预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凯恩斯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希望政府盯紧市场。在其看来,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市场自我纠正机制,要么作用不大,要么作用发挥太慢。只有加强政府干预,才有可能避免市场不完善、不平衡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周期。但是,其所主张的政府干预仍然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政策设计。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强调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两者都将资本主义作为最合适的经济制度加以提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相结合,这远远超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超越“市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作为一种思潮,市场社会主义即主张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曾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中广受关注。市场社会主义对于苏联模式和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存在本质区别:在对待公有制问题上,我们党在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制度设计的现实性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则是活生生的、立足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因此,相对于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科学性、现实性、影响力等方面实现了超越。
加快完善体制 谱写时代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谱写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时代新篇。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坚定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信心。对那种将当下社会问题的产生尽数归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倾向,我们应该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问题,努力做到“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对于有的西方国家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我们既要据理力争,用中国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事实,驳斥有关谬论;也要淡定从容,不必太在意一些国家是否“承认”,而是认清其态度背后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因素。
继续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要素的一种配置方式。市场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必然会因此表现出不同的“色泽”。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高度的制度自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特长,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显示出制度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若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形成。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当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我们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同时,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
(执笔:孙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