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经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 牛桂敏 席艳玲

党的十九大以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思维。“绿水青山”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金山银山”则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合体。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需要从认识上深刻理解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更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绿水青山的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绿水青山”的价值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以直接兑现“金山银山”的,即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纳入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等。这类自然资源能够直接进入市场体系、可以用价格衡量,能够转化为货币化的经济收入,实现其价值;第二类是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的,即基于人类劳动投入增加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经营生态、把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经济优势相结合;第三类是无法直接带来金山银山的,如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等,由于禁止开发,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经济优势相结合,无法使绿水青山的价值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难以精确评估和直观体现。解决第三类“绿水青山”的价值实现问题,找到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收益的路径是关键。

要实现两者之间的交换,需要探索建立能够体现市场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总量管理、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设计,为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指明了方向。

首先,建立“绿水青山”价值评估核算机制,为价值转化提供依据。“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需要通过价值化来实现。价值化是以货币表现的价值量与其对应的实物量。对“绿水青山”价值进行核算就是要解决:绿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钱?也就是自然生态价值如何用经济方法进行量化核算的问题。因此,既要核算生态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实物量和功能量,也要对其进行定价,计算每项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然后将一个地区的所有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进行汇总,可以得到该地区的“绿水青山”的总价值。以此为基础,可以编制全国及各省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建立起自然资源和生态产权制度,作为市场交换、政绩考核和发展水平的评价基础。

其次,健全“绿水青山”市场交易机制,促进其经济价值实现。“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市场化是通过加快建立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加快培育全资源环境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产权交易、排放权交易,活跃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和生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改变一些地区“端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讨饭吃”的状况,提高生态资源市场化程度,实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

第三,完善“绿水青山”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系统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客观上需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通过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实现部分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各级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购买公共生态产品,对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予以价值补偿,激励各地保护和建设绿水青山的积极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不仅会改善其自身的环境质量,还会对其周边区域或是流域上下游的环境改善、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产生系统性影响。要按照“保护者获益、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跨区域、流域的多元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合理地平衡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使生产“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的两大分工群体的利益趋于公平合理,让保护环境的人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这些地区提升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