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整优化结构 深化金融改革
陆 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少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剧,实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更多支持。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才能打破当前企业的融资困境,促进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当前,有三方面的工作需着力推进。

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着力完善公司治理。一些金融机构自身存在治理乱象,是服务实体经济不到位的重要根源。原保监会曾归纳总结保险行业存在“八大乱象”:虚假出资,资本不实;公司治理乱象;资金运用乱象,违规投资、激进投资;产品创新不规范,炒作概念和制造噱头,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保障功能弱化;销售误导,销售管理行为违规;理赔难;违规套取费用;数据造假。金融行业乱象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相关风险逐渐暴露,并可能出现跨市场跨区域传染,值得各方警醒和反思。

对此,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银行和保险业完善公司治理,持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将其作为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加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是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当前,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没有为本地民企、小微和“三农”服务,而是眼光盯着大企业“傍大户”,将业务放在经济发达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跨区业务,特别是一些农商行存在“离农脱小”、盲目扩张倾向。有的农商行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有的投向大企业、大项目及房地产等高利润、高风险行业,有的通过信托、同业理财等渠道将资金投向外地。对此,银保监会日前专门出台了管理文件,十分明确地要求各类中小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主线,积极开发适合本地企业和本土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业务和产品不断创新,通过提高运营水平和服务能力来实现自身发展。

三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数据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金融机构发展和行业监管的实际需要。金融运行效率低下,会推高金融系统自身的融资成本,导致民营企业融资贵和实体经济产出下降。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要携手共同构建高效安全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交易系统、信息系统、支付清算系统、登记托管系统、征信评级系统、会计审计等。同时,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实体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从过去重规模、重速度的粗放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变,金融业要积极适应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相关体系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守住风险底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助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