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负责帮扶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3个贫困村。他们因村施策、因人施策,以产业“富口袋”,让文化“富头脑”,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驻村近两年,帮助3个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感谢第一书记,没有你们的帮助,我这个家早垮了……”1月9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贫困户李中兰紧紧握住前来走访的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的手,一遍遍念叨着。李中兰先后遭遇丧夫、丧子、儿媳改嫁的家庭变故,个人也长年患病,独自带着3个孙子孙女生活,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兖矿集团包村帮扶后,她家的生活有了变化。
2017年2月,兖矿集团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第三轮山东省派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负责帮包贫困人口超过9000人的定陶区黄店镇西台集、陈楼、邵集3个村。他们因村施策、因人施策,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抓党建促脱贫
驻村近两年,兖矿第一书记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强党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大抓手。
马洪利刚到挂职的邵集村时就发现,村里党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村支书双腿截肢、行动不便,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有的种大棚、有的开饭店……村里支部建设十分薄弱,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
为此,兖矿集团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对策: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重新焕发基层组织活力,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飘扬。他们指导第一书记从建章立制入手,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捐赠电脑、投影仪、电视等党建电教设备,运用“灯塔在线”“为村”等网络平台帮助支部提高政治理论教育水平;指导建设村党建活动阵地12处,发动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同时,推动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凝聚起党心民心。
如今,兖矿第一书记帮包村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属地党委党建示范点。西台集村“五型党支部”、陈楼村“九宫格”、邵集村“双培养”等党建工作品牌成效突出。他们创建的“户脱贫、村增收、镇发展、区振兴”国有企业“党建+四度四阶”帮扶模式也见到实效。
强产业促增收
陈楼村村民陈洪亮的葡萄成为“网红”。借助“新新兖矿”网络平台现场直播,去年,他的葡萄园除了一天创出销售1万多斤的纪录外,5家采购商当天还与他达成了8万斤的购货意向。“多亏兖矿第一书记王占栋让俺搭上了网络快车!”陈洪亮说。
2014年,陈洪亮回乡创业,种了100亩优质、无公害葡萄。可销路始终打不开,不少葡萄烂在地里。2017年,王占栋到陈楼村挂职,他认为,要让葡萄不愁卖,还得借助互联网。王占栋的想法得到兖矿集团新闻中心主任张伟的支持,并特地为他们策划了兖矿“‘第一书记’喊你来吃葡萄”的线上线下活动,葡萄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眼下,陈洪亮又牵头成立了绿鲁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效果开始显现,50多名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让他们的小日子好过了很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年时间,兖矿帮包的3个村培养30名致富带头人,组建西红柿、葡萄、蟠桃3个村级合作社,兴办针织项目、服装加工、水泥预制件3个扶贫车间,种植经济果林460亩,以“农产品+互联网”实现增收创效。西台集村引入20兆瓦光伏大棚项目,年均发电量3807万千瓦时。村民除每亩获得土地租金1200元,还可以300元每亩价格返租棚下土地,套种白菊花等中草药,亩产年增收1.6万元。他们还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集中省专项扶贫项目资金320万元,投资玫瑰种植、蔬菜育苗和文旅项目,助推形成了“一红一绿”两大产业。现在,每个村集体收入都达到10万元以上,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送文化增动力
西台集村第一书记王庆波曾感慨这里的文化生活单调: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基于此,兖矿集团给第一书记定下一项重要任务:补齐文化阵地场所短板,巧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穷根”,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2018年6月13日,一辆满载书籍的货车将饱含兖矿集团职工爱心的“精神食粮”送达陈楼村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成的阅览室。村民和孩子们看到这么多图书送来,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当月28日晚,西台集村委大院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优良家风代代传”的文艺晚会上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他们在舞台上找到文化自信。
“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文化的力量并不足以立竿见影。但文化可以让群众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兖矿集团党委副书记岳宝德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按照“文化+旅游+扶贫”的思路,积极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