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是最美好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李治国
图① 黄祖才在候机。本报记者 李治国摄
图② 叶爱兵在候机。本报记者 李治国摄
图③ 老先生家的全家福。 本报记者 李治国摄

2019年1月21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序幕。飞机轰鸣、列车飞驰、车轮旋转,无数国人开始新一轮的大迁徙。

从此地到彼地,一架飞机连接着时间与空间的位移,更连接着春运另一端等待的喜悦与思念……这一天,记者走进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

回到温暖的家一切都值

“过了年就不准备再出来做事了”,62岁的四川人黄祖才刚刚通过安检。一把雨伞、一个帆布袋和两个手拎包是老黄全部的行李,与周围大包小包的旅客形成鲜明对比。老黄推着行李车轻车熟路地走到等待区,寻了一个可以看到窗外的靠边位置,开始了一个人的等待。

往年都是和老伴一起,今年只有他一个人在机场等候。在上海打拼了十几年的老黄,坐在候机室,表面看上去淡定从容,但从他看向窗外的神情以及早早赶到机场的时间,都透着他对归家的殷切期盼。人在此地,心在家乡。

本该是退休享清福的年纪,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老黄一直选择在外打工。儿行千里母担忧,但父行千里儿也愁。独自在外的老黄前段时间不小心扭伤了腰,儿女不放心,给他买了飞机票让他早点回家过年。“我坐的飞机下午两点起飞,5点前到家,儿子在机场接我,晚上9点钟就能一家团聚了。”老黄有点兴奋地说。

归家前的等待总是难熬的,老黄说最期待的就是“回家看看儿女,一家人团聚”。他坦言,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工作,明年就在家带儿孙享天伦之乐了。在外漂泊十几年,1700多公里的距离,两个多小时的航程,每次回家,内心都饱含着期待与喜悦。无论这一年的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劳累,回到温暖的家,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一抹浓郁的乡愁

早上9∶05的虹桥机场,形单影只的叶爱兵正坐在航班显示大屏前认真看着。在硕大的屏幕前,一手拎着早餐盒一手拖着行李箱的叶爱兵,显得弱小。但正是这一副瘦弱的身躯,5年来支撑着与家人分隔异地共同打拼的期待与希望。

叶爱兵来自广西梧州,5年前来到上海松江,在老乡开办的一家吸塑厂做工。两年前,工厂搬到苏州,叶爱兵也随着工厂一起搬到了苏州。

她乘坐的是14∶30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班,为了搭上老板从苏州来上海出差的顺风车,她早早地买好早餐提前5个半小时就赶到了机场。一想到晚上11点就能与儿子、老公团聚了,她激动得早饭都没能吃下。说到20岁便开始打工的儿子和身体不好只能留守家中的丈夫,叶爱兵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想家,是无数个异地打拼的日子里最浓郁的乡愁。儿子小的时候不能常常陪伴,如今儿子大了总要体体面面地买房结婚,对于儿子的怜惜与愧疚只能通过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来寻找平衡与安慰。每年回家,儿子都去接她,对着一年难得一见的妈妈,儿子总会无比心疼地问:“妈妈你怎么又变老了,是不是在外面做工很辛苦啊?”千苦万苦如烟过,儿子的一句贴心体己话总能轻松熨平叶爱兵心中的伤痛,比世间最动人的语言还要打动她的心。

从上海到广州,飞机两个半小时就能抵达。转乘高铁1小时之后,叶爱兵便可抵达梧州南站,花2元公交车费就能回到魂牵梦绕的家。那个家,与千里之外的出租房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气息,是最美好的地方。

难得一次全家远行

在东航爱心服务柜台前,记者见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先生,推着老先生的是一位长发束起的中年男子。温暖如春的候机楼内,身负硕大背包、手推轮椅的男子额头面颊已沁出汗珠,身边的女士贴心地为男子擦去汗水。

这是一个让人感受到爱与温暖的大家庭。女儿女婿相伴老人在侧,儿子儿媳在柜台托运行李,还有儿媳一家共同前往宝岛台湾旅行。是什么样的情结使两个家庭的老少共同休假旅行呢?老人的女儿道出了原委。

1955年,全国第一批支援大西北1000余人的队伍前往甘肃,当时未满17岁的老先生从天津出发,跟着大部队走了一个多月才抵达甘肃。在这批支援队伍中,有100多人去了敦煌,时至今日,这批留在敦煌尚且健在的人只有10余位,眼前这位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64年前那次义无反顾的迁徙,将老先生一生的命运与敦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工作的64年中,老先生一直从事大西北考古、勘察类文博工作,也是当地第一任博物馆馆长。如今,老先生虽然早已退休,但依旧心系文博事业。随着老先生年岁增高,身体条件也逐渐不再适应长途旅行。“这次台湾之旅将是我们全家人的最后一次远途旅行。”老先生的女儿说。

“以后每年我们还是尽量会带爸爸短途旅行。”女儿一边笑着一边招呼办理完行李托运手续的弟弟和弟妹过来,在记者的镜头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