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新路——
治山理水 靓丽西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石 晶 刘春沐阳

把大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青海西宁市在发展绿色样板城市过程中,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内旱,将降雨蓄存起来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改变城市绿化缺水和水土流失,有效推进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

2016年,青海西宁市入选全国第二批14个海绵城市试点,西宁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总目标,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载体和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大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有效推进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积极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新路。

一体共治

西宁市地域南北窄、东西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三条河流汇聚市中心川流而下,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形地貌。

西宁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积极探索高海拔半干旱缺水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新路子,构建“外围环境+城市单元”系统化治理模式,突出“山—水—城”一体共治。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试点建设中西宁市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启动了南北两山绿色生态屏障项目,以西山野生动物园植物园观赏区、东部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北山美丽园风景区及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打造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形成“一园多区”的外围生态屏障,构建以大海绵为基地的海绵山体建设。

西宁市年降雨量360毫升左右,但蒸发量却在1363.3毫升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43.29立方米,水资源匮乏。由于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的开发建设模式,未形成城市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总量少,而且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雨水调蓄功能弱。

要让水清,山绿。在西宁市浦宁塔的西山上,记者看到水平阶内每棵树根周围挖出了树坑以积蓄雨水。在试点区内进行山体治理,西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开展水平阶及鱼鳞坑修复、生态边沟改造、冲沟修复。在降雨时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推进,西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发改、财政、规建、国土、林业等多部门为成员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海绵城市建设专题会,每月督查协调项目建设,并将重要试点项目纳入全市重大项目调度会,统筹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作为海绵城市长效管理机构,服务于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西宁市相继出台了《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等,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建设、竣工验收各阶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形成了有效的管控手段和技术支撑体系。

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西宁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了正在编制的《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中,以地方性法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

落地实施

为落实“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西宁市细化项目类型,组织实施主体、建设时序和建设投资,保障海绵改造工程落地实施。

西宁市突出“山—水—城”一体共治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

同时,西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安全纳入日常质量监督,形成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管理。

曾经的西宁北川河被市民称为垃圾河,记者走进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看到,经过治理的河道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景观。西宁市湟投公司规划处处长高峻龙说:“北川河治理片区是西宁第一家国内领先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开发建设的园区,在河道整治上坚持绿色开发绿色建设的理念,在北川河源头采取物理沉沙、生物净化,达到河水更清景色更美的目标。”

2017年,按照“先在建、再新建、后改造”的建设时序,西宁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湟水河湿地公园、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并以火烧沟生态修复治理、街头绿地整治等项目为核心节点,推进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等各类型海绵化建设项目,形成“点—线—面”一体化共建成效。

目前,试点区内项目已全部启动。其中,开工建设项目120余项,建设完成项目117项,共完成投资约26亿元。结合海绵城市绩效考核的要求,推进实施了第四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和管网一体化建设为主的PPP项目,完成了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监测与数字化管控平台建设,以科研监测数据为技术手段,反馈实施效果,带动试点区建设有效开展。

绿色宜居

西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提出“润城”战略,以民为本的建设思想。以民生为第一导向,重问题、重服务,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围绕民生问题开展一系列项目建设。

在西宁城北区海西西路的试点区,记者看到路北边的绿道景观已经建成,一台挖掘机在拆除路南老旧城区的外墙和煤房,电力小区的居民苏大妈告诉记者:“拆得好,堵了多年的心病解决了。”原来该小区外墙与人行道最宽处不到2米,人多时只能在马路上走,极不安全。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经与居民多次协商,海西西路终于通畅了。

城市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群众,建好管好还要口碑好。在建设过程中,西宁市将试点区内群众反映强烈的7处内涝点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解决,对内涝点采取改造、防范、建设的方式逐一消解。群众满意度提高更增强了政府治理问题的信心。在海绵试点区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将棚改项目、三供一业项目统筹运行。

眼下,西宁街头巷尾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给市民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西宁市按照“街头添绿、道路扩绿、片区建园”的思路,推动城市绿色海绵体建设,初步在试点区内形成“点上出精品,线上成绿廊,成片成景观的绿色宜居环境”,试点区内新增道路绿地面积达30公顷。

结合特殊的地理气候及生态条件,通过2年的建设实践,西宁海绵城市建设总结出以“渗先蓄后、净滞结合、多用少排”的经验,以技术创新彰显地域特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