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假来了话减负
□ 佘 颖
上图 承德市南营子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机器人。 牛晓雷摄
左图 南宁市玉兰路小学的学生在使用终端设备与老师互动。周 华摄

☞ 真正创造性的学习不是负担,而是兴趣盎然。只有重复的、机械化的知识灌输才是负担。如果减负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样的减负是不值得的

又要放寒假了,但是孩子们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最近召开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发布了《2018年中国中小学生减负报告》,报告显示近30%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超过60%小学生均报名参加各类辅导班,年均费用12000元,最高达30万元;部分地区小学四年级孩子,作业竟然达到3个小时以上。

应该说,这些数据并不让人意外。几乎所有人都在追问:减负减了这么多年,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反倒越来越重了,为什么?

问题一:减负之后,考试和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落差谁来解决?

孩子的负担到底来自哪里?减负究竟该减什么?

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校外培训机构。不过,调查却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55.34%的家长认为,孩子负担重的原因是升学压力大,32.58%的家长认为是学校教学效率不高,23.21%的家长认为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21.82%的家长认为是培训机构推波助澜,还有12.7%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10.18%的家长认为是在线教育产品选择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助力减负。

可以看出,除了升学压力这一根本原因,学校带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远远超过校外培训机构。近日新华网举办的第九届教育论坛上,几位全国名校的校长都不约而同谈起减负问题。

“一方面学生普遍比较累,另一方面学习内容和质量有待提高,这就需要认真研究了,到底减什么样的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其实,真正创造性的学习不是负担,而是兴趣盎然。只有重复的、机械化的知识灌输才是负担。一个人将来要能担当大任,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勤奋努力。我们要加大应该学的内容,比如创新课程,下决心减掉不应该的负担。这样才能既减负,又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本领,成为创新人才。”

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介绍,他参与过的一个调研发现,98%的民办培训机构都涉及到文化课的培训,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学校的方法,也就是在重复训练。

马景林认为,减负一定要科学定位公立学校,“表面来看,在学校减负最有效果,比如控制难度、控制时间、控制量等等。但这样的减负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学校减负之后,考试和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落差谁来解决?学校减负之后,挤出来的时间如果被其他培训机构挤占,减负何从谈起?如果我们的减负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样的减负是不值得的”。

问题二: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有几个家长能容忍学校干的事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

河北衡水中学是一所经常被魔鬼化的学校,但是,校长郗会锁却说,衡水中学的学生高一到高三每天都能睡8个半小时。这个数据,可比全国其它地方很多学校都高得多。

“在减负上,我觉得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权。”郗会锁举例说,“比如我们的自习实行双轨制,学什么学生自己说了算;作业也是双轨制,霸王餐和自助餐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额外任务负担,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郗会锁的意见得到了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的认可。但是,王殿军直言自己“不敢”。

“现在国外很多流行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中国校长也知道,但是我们不敢推行。不是校长们没有情怀、没有经验,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全力以赴培养人才,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太单调了。”王殿军直言不讳地说:“最终考的是6门课,充其量9门课。让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在有几个家长能容忍你干的事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你这样做,家长会问,把孩子成绩弄没了,你负责吗?”

王殿军呼吁教育评价体系尽快改革,“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不改,我们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事业当中,不能完全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来教学生”。

呼吁改革评价机制的不只是背负升学压力的中学校长,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校长也持一致观点。在“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未来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等诸多方面,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这样我们才能构建真正成功的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大化,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问题三:如果评价标准暂时改不了,科技能不能把学习变得相对轻松?

《2018年中国中小学生减负报告》还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就是34%的家长认为“减少作业时间,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作业效率”可以有效减负,是所有减负措施中呼声最高的,甚至比“关闭培训机构”还高14个百分点。

报告中的数据,绝大部分来自一家教育科技平台。中国有300多个城市、13万所公立学校使用这个平台给孩子布置作业、准备测试,其中就包括清华附中、南开中学等名校。在这些学校里,教学、作业、测试的形式已经被信息化悄然改变。多所学校和众多老师的反馈已经证明,信息化平台可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知识学习,显著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科技发展也在催生教育新业态,延长教育可及性半径。过去几年,在线教育发展迅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海量、优质内容。“科技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认为,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智慧化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例如,全场景数据分析和AI算法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辅助老师制定教学方案。

“面向未来的教育,特征之一就是应该更加普惠和公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表示,科技会帮助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教育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