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被称为现代社会的“血液”。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都集中在金融方面。从经济日报记者近期走访调研的情况看,民营企业仍然感到“气血不通”,融资难问题的诸多瓶颈亟待解决。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至今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期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彻底解决困扰民营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显然不切实际。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必须加快步伐,帮助民营企业“通气血”不仅是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的本职工作,更是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重要内容。
很多民营企业家把融资难称为“融资的高山”。金融机构是“翻山”的铺路者。没有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创新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就找不到解决路径。
两个月来,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不少措施,金融部门也做了不少努力。为什么民营企业依然感到“融资的高山”横在眼前?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可能与我们在提高金融服务上的精准度不够有关。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民企发展上,金融部门应该多一些精准思维,认真研究民营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办法和服务措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绝不是发一发文件,开开会表个态就算了事。会议精神要落实到一条一条的具体办法措施上才能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是“翻山”的推动者。如今,许多地方都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金融服务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各地各部门应该摆正心态,不能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看作是为企业救急或帮忙,而是要站在地区发展环境的高度来认识。
现阶段关键在于行动,首先是金融部门的行动。唯有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气血不通”的问题,才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在稳增长、稳就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