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长三角金融赋能式发展
从“牵手发展”迈向“深度相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蒋 波

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积极推动长三角金融共同市场建立,推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努力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融合联动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眼下,江苏正在把自身的金融资源禀赋优势与长三角区域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从“牵手发展”迈向“深度相拥”,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融合联动发展。

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1月初,苏州高新区与招商局金融集团联合举办“拥抱资本市场创新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暨苏州金融小镇第二届基金峰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要加大长三角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同时,还宣布推出苏州高新区新三板企业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集聚了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数据,可对1万多家新三板企业开展研究,为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为推动建立长三角金融共同市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积极行动。去年底,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上海浦东新区揭牌,将在科技金融、创业孵化、风险投资等方面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从而为长三角企业拟上市公司培育、已上市公司优化、债券融资、并购重组、企业培训等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专业服务。

2018年年底,在“长三角金融合作论坛暨2018浦东—南京金融对接交流会”上,南京与上海浦东、安徽滁州等11个城市的金融办(局)负责人齐聚一堂,宣布将在金融领域“深度相拥”,达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业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就共同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合作交流、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达成7项共识。

“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金融协同是关键要素。南京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大任务,推动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产金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南京市金融办副主任刘永辉表示,在金融服务方面,南京市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30条意见中,提出从纾困、担保、转贷等8个金融领域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出台了《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股权十条),实施资本市场上市奖励机制,大幅提高新落户股权投资机构的开办奖励,并与深交所、上证所共建多个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同时,建立涵盖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融资性担保、股权质押等多元融资激励和增信机制。

2018年,南京地区共引进金融机构20余家;第三家外资法人银行彰银银行正式开业,集聚各类金融、新型金融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近800家,基本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体系。

在南京市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建邺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成效可以从几组数据初见端倪:区域内已集聚各类金融及准金融机构超过500家,其中金融机构法人总部16家,区域各类省级以上金融一级分支机构103家,各类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300余家。

一体化路径仍需探索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该如何融合?对此,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提出4条建议: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化为依归;金融创新是根本动力;打破本位主义,促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在他看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第一个需要打通的瓶颈就是“征信一体化”,打破信息数据壁垒。同时,长三角城市还需要形成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协作机制,携手处置风险。从长远角度看,长三角城市还必须携手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上海首席代表郭涛认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一个突破点是“让人才像血液一样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区域金融活力。“南京可以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与上海优势互补。产业的优势互补,能促进人才不断融合,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实现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转型,以人才教育促进产业升级,以人才交流促进区域融合。”郭涛建议,组建长三角金融人才联盟,做好长三角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与金融协会的对接工作。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随着长三角金融共同市场的建立,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金融风险的共同防范,长三角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逐步实现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博士信心满满地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