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传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粮食总量上,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吃得饱”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持续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更加健全。粮食品种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便利”转变。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宽松,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言粮食问题过关了。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出现新变化。从产量看,2016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3年下降。从品种结构看,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存在,小麦和稻谷基本能做到供应略大于需求,库存逐步减少;玉米去库存速度超出预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增长,但并没有改变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从供求看,由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保持刚性增长,而粮食增产的边际成本增加、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加剧,我国粮食供求长期仍然保持紧平衡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粮食产能有了很大提高,粮食生产较为稳定。但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渐增加,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方面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热衷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服务业,出现“去粮化”倾向。
今明两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起步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让乡村更好地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功能。要把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切实落地,稳定粮食产量,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占用的土地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清理整顿“大棚房”问题,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产品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想方设法提高大豆产量,逐步改变大豆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国人口多,耕地资源少,粮食难以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是必要的。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联动性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等双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要积极开展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和“引进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中央、省、市、县四级粮食储备充足,粮库充盈。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储备结构,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