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科学流行起来
□ 牛 瑾

我们讲求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也讲求从不同事情中探寻共性启示。

保健品行业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一些人为牟取暴利,推出所谓“包治百病”的偏方秘方,打着直销的旗号,实则干着传销的勾当。1月7日,搅动媒体圈、刷爆朋友圈的“权健事件”有了最新消息,权健公司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18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再联系之前,甘肃省博物馆某展品上堆满面值不等的纸钞和硬币,俨然被当成了“祈福之地”。前后两件事虽属不同性质,也有各自不同成因,但“公众科学素质亟待提高”的反思却是共通的。

所谓科学素质,既包括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鲜明的科学精神,还包括具有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缺乏科学素质引发忧虑,是因为往小了说,科学素质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长期以来,再匪夷所思的东西、再违反常识的疗效都有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是因为科学素质的缺乏给了骗局生存的土壤,构成了对科学的实质伤害。

更因为往大了说,科学素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土壤。对我国而言,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一批有建树的科学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科学素质,充分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在有关科学伦理等争议性事件中明辨是非,才能为持续不断推动创新打牢基础。

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当下,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不断刷新着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科学突破周期越来越短,每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成为改写历史的重大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要做好普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这件事,必须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来达成。科普活动参与度越高,越有助于科学素质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越高,越能够推动科普的深入。两者的良性循环,无疑会涵养出创新驱动的沃土。这就要求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让科学流行起来。政府、教育界、相关企业、媒体等形成有效协同的社会网络,运用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发展科普产业,拓展公众参与、互动、体验的渠道,从而明确知道科学能做什么、准确理解科学当下不能做什么。这也要求加强科普教育的国际协同创新,让科学在更广范围流行起来。科学无国界,各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在互利共赢中取得最大公约数。

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有经验表明,全球30多个科技先行国家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其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最少也在10%。因此,这个10%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从8.47%到10%,其间的1.53个百分点正是我们当下需要追赶的距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