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专业化、集群化、市场化程度,拉长产业链——
甘肃县域经济特色当先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通讯员 赵永刚 李 聪

近年来,甘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县域民营企业发展,提升专业化、集群化、市场化程度,注重培育和打造品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北菜南“嫁”

两辆满载娃娃菜的货车从甘肃泾川县王村镇雄发兴农果蔬保鲜有限公司,驶向广州虎门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发了好几车菜了,一车30多吨,我们的菜在南方市场销售得很好。”雄发兴农果蔬保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林说。

据王村镇党委副书记王小强介绍,镇里的蔬菜之所以能够南“嫁”,多亏了王建林。

42岁的王建林是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人,从2006年开始贩运蔬菜,与广州东莞、浙江嘉兴等地的蔬菜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

2014年,王建林在泾川县王村镇庙山组以每亩地550元的价格流转了106亩地,开始种菜。2015年,他种了包菜、娃娃菜、辣椒、芹菜、红笋、有机花菜、萝卜等,种了两茬,收入86万元,除去购置的两辆轻型小货车,2台旋耕机、5台微耕机以外,纯收入36万元,王建林尝到了种菜的甜头。

2017年8月份,王建林又流转了600亩土地,并投资500多万元计划修建保鲜库。目前,已建成保鲜库12间3000平方米,存储量达4000吨。现在,王建林的700多亩地,种了芹菜、包菜、有机花菜,亩产过万斤,收入达200多万元。

泾川县王村镇的高原菜远“嫁”广州,2000多公里的路程蔬菜如何保鲜?

王建林说,他们建起来的蔬菜保鲜库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进冷库的菜只能存放3天,保鲜库经过打冷,冷链车运输能存放20多天。”

在雄发兴农果蔬保鲜有限公司,记者还碰到了前来收菜的客商高小彦,“这里菜质量好,口感好,保存时间长,不愁销路”。高小彦说,再过几天,他还要往广州发一车菜。

为了壮大企业发展规模,镇里也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王小强介绍,镇上积极帮助企业协调流转土地,将镇上358户贫困户、11个残疾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公司。通过公司带动,全镇800多户群众种植露地蔬菜4500亩,其中632户贫困户种植1111.5亩,亩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2018年种了80多亩娃娃菜,一亩收入6000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10万元,我的菜全部卖给了这家公司。自从有了这个公司,我种菜就不愁销路了。”菜农朱怀成开心地说。

“下一步,我们想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更多群众种菜,把菜卖到更多城市。”王建林充满信心。

电商入村

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的魏菲利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给大学生上课。2018年,魏菲利成为甘肃陇南市第一批电商扶贫讲师,负责为当地8个乡镇20多个村庄的200多名中青年妇女培训电商知识。

魏菲利的家在甘肃陇南市成县,这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因为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是,作为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级市,陇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是个特色农产品富集地区,有24种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6种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武都花椒和橄榄油、宕昌中药材、成县核桃……这些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宝贝”一度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4年,陇南开始在全市9个县区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建立电商扶贫机制,以农产品网络销售,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看到商机的魏菲利辞掉打工的工作,成为陇南最早一批电商从业者之一,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起了淘宝网店,年销售额现已达100万元。

目前,陇南市已开发了适销产品629类1126种,建成网货供应平台83个,形成了成县核桃、礼县苹果、武都花椒、陇南油橄榄等品牌。统计数据显示,陇南市已开办网店达14602个,实现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带动18万劳动力就业。

由于农村电商飞速发展,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陇南的电商扶贫模式也惠及甘肃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

从一开始网销农产品,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再到输出电商扶贫模式,陇南已经在当地构建起一条农村电商的生态链。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当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百姓创业、协会服务、微媒营销”的陇南电商发展模式,“如今,抓电商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扶贫,已成为陇南人的共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