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美丽乡村造福百姓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柳 洁

编者按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书写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调研过的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纷纷给有关部门写信,描绘家乡美丽画卷,述说农村沧桑巨变,抒发对党的感恩、对总书记的爱戴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本报今日起将摘编部分来信,并带来本报记者对这些地方的回访报道。

1月2日,记者来到湖北鄂州市峒山村采访,路边蓝瓦白墙的公共服务站及小区建筑高低错落,紫竹堂等景点分落四周,峒山新社区与古村落掩映于绿色之间,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港镇峒山村,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垃圾压缩转运站、无动力污水处理站、秸秆气化示范基地等,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同部分村民进行座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感怀于家乡这5年的变化,当年跟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座谈过的老党员黄明山想对总书记说说心里话。去年7月1日,一封题为《幸福生活是总书记领着我们奋斗出来的》的信寄向了中南海。

“峒山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的生活是总书记领着我们奋斗出来的,乡亲们都感恩党、感恩总书记。”黄明山说,“总书记平易近人,为我们考虑得很多、很细,提出的发展路子很实际。”他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说的这段话——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是峒山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新思路。”峒山村村委会主任陈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峒山村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用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建设循环路网、绿化,件件都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

“儿子一家在城里也买了房,叫我搬去,可我舍不得老屋。家门口山清水秀的,生活过得很舒畅……以前从屋里接根管子,把污水排到臭水沟去,容易招蚊虫,还有味儿。现在排到地下的污水管网里。”黄明山说,如今村里环境愈发清爽。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污水池,生活污水进池过滤后,进入公共污水管道,再入沉井,最后到达小组的污水处理站。”峒山村四组组长陈细全告诉记者,全村一共有5个污水处理站,一个站一天可处理污水15吨。与此同时,村里的“厕所革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在村委会会议室,黄明山说:“就是在这里,总书记与我们座谈。”他回忆,总书记两次打断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的发言,第一次是说到土地流转时,总书记叮嘱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第二次是说到搞特色种植时,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市场调查,千万不能盲目种植。总书记还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黄明山感慨:“总书记对群众利益的深深关切,令我们感动。”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是峒山人的梦想,要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有产业的支撑。近年来,峒山村充分做好特色生态农业“绿文章”,发展体验乡村游。目前,峒山村建有湘莲、葡萄、苗木、农业科研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2个。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科普等体验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安置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3年的140万元,提高到280余万元。黄明山的儿子黄伟也不再外出打工,返乡创业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引进了武汉的“洪山菜薹”品种,生态种植基地超过360亩,年产值超过100万元。

“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把峒山村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鄂州市鄂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夏鑫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