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景润: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记者董瑞丰) 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33年5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让他充满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