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北荆州推进产业扶贫——
特色产业带动万人脱贫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柳 洁 通讯员 杨雄飞
在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兴科合作社,虾农正在收获优质小龙虾。 黄志刚摄
玉沙集团监利县上车湾镇长池村“扶贫车间”。
任茂祥摄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充分发挥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体系。念好产业扶贫“三字经”,引龙头、强主体、育特色,带动8.83万户27.9万余名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实现了“一业带动,万人脱贫”。

湖北荆州洪湖市螺山镇重阳树村村民黄富芳养殖小龙虾多年。今年3月份,他家的小龙虾苗上市,由于质量好,一斤虾苗就卖到30多元。“生态健康养殖让我们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黄富芳告诉记者,他养了二亩八分田的小龙虾,仅虾苗就卖了6万元,净赚4万多元。

引龙头,“扶贫车间”开进村

走进监利县上车湾镇长池村,村委会里,20个村民正在操作电动缝纫机,为一条条毛巾半成品绞边。“这里是玉沙集团长池产业扶贫合作社。”玉沙集团产业扶贫办公室负责人雷凯说,今年8月份,他们将长池村委会闲置的房屋改造成车间,录用精准扶贫对象20人,安排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随后开工。

村民匡江红之前在福建晋江务工,因婆婆重病需要返乡照顾,家里5口人仅靠2亩多地的收入,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在这里工作,每天能完成毛巾绞边800余条,收入80多元。”匡江红告诉记者,在扶贫合作社干活时间自由,方便回家照顾婆婆,她准备把丈夫也叫来一起干活。“用不了多久贫困户的‘帽子’就能摘掉了。”

玉沙集团是监利县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毛巾、毛毯等系列产品。该公司董事长唐想林在贫困村走访时发现,一些村委会有闲置房屋,贫困户有劳动力资源闲置,而企业面临招工困难。“我们一年出口欧美的毛巾有1000万条,何不把加工车间办到贫困村,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务工脱贫?”唐想林探索的产业扶贫新路径,得到了监利县的支持。

“公司安排专人专车,运送产品、把关产品质量,贫困户工资计件,当天结算,熟练工一天可加工1200条,年收入3万元。”玉沙集团长池产业扶贫合作社负责人郑华垓说。

这样的合作社,玉沙集团已复制到监利县5个乡镇的13个贫困村,到年底即可覆盖23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带动1000多贫困户在本村就业,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5000万元。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带来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监利县委书记黄镇说,企业把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村的闲置资产、劳动力等资源有机结合,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强主体,“三个合作社”蹚新路

过去,公安县狮子口镇义星村贫困户苏祥兵年收入不到5000元。2017年,他的收入超过了3万元。是什么办法让他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义星村党支部书记黄云才告诉记者,答案是“三个合作社”。

苏祥兵和妻子唐贵莲身体都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过,义星劳务合作社给他们在凌云家庭农场派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苏祥兵骑三轮车,运送农资,一天120元工资;唐贵莲从事除草、剪枝等轻农活,一天90元工资。

苏祥兵夫妻俩有多重身份:家里的9亩地入股义星土地股份合作社,他们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夫妻俩都加入了义星劳务合作社,他们是劳务合作社的员工;以现金入股村里的资本合作社,他们又成为现代农业的合伙人。

黄云才介绍,村里总共有4021亩地,其中3700多亩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加入劳务合作社。去年,义星村村民领取的劳务工资已达204万元。

2017年初,中央提出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公安县尝试以村组为单位,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三个合作社”的基础,即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并根据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分配的土地合作经营形式。“三个合作社”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是一个顺次递进的关系。

记者在公安农村走访发现,“三个合作社”模式下,村民们普遍可以拿到“四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参与劳务拿薪金,农闲时在外做零工赚现金。

“‘三个合作社’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公安县委书记刘润长说,“三个合作社”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的3大要素——土地、劳务和资本通过合作社形式科学组合,土地入股、劳力入社、资金入市,集并土地、集合劳力、集中资金,实现了小农户大农合,企业家管田,职业农民专业化生产。

孟家溪镇青龙村是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该村通过创建“三个合作社”,成功吸引广东四季绿公司投资建设“天露湖”国家生态农业公园项目。村民在合作社带领下,积极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村民周泽全是一名葡萄种植能手,被聘到果园管理岗位,每月可有2400元的工资收入。孟家溪镇镇长李洋说:“在村集体组织的带领下,各方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

截至目前,公安县已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33个、劳务合作社87个、资本合作社5个,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8%,农民成了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受益人。

育特色,小龙虾成大产业

荆州水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约1050万亩。该市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虾稻共作”为代表的小龙虾生态养殖模式,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还提升了水稻品质,增加了种养综合效益。去年,荆州小龙虾养殖面积27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223万亩。全市养殖小龙虾的贫困户达到1.93万户,养殖面积40多万亩。

据荆州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春龙介绍,荆州将小龙虾产业作为脱贫支柱产业来抓,采取龙头企业帮扶、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对养殖小龙虾的贫困群众和带动贫困群众从事小龙虾养殖、加工、餐饮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去年,全市对小龙虾产业奖补1900万元,发放小龙虾产业扶贫小额信贷5688万元。

为延伸小龙虾产业链,荆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国供销、通威集团、美好置业等一批企业抢滩荆州,投资小龙虾产业;京东、顺丰等知名电商及物流平台纷纷入驻荆州,为小龙虾提供物流服务。

在小龙虾产业带动下,土地价值也得到提升,贫困户土地流转出让金、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工资等收入增加。在小龙虾产业发展较快的乡村,每亩土地预期收益达到4000元至5000元。

目前,全市有1936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小龙虾产业扶贫中,带动265个贫困村、8793户贫困户脱贫。

当前,小龙虾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养殖小龙虾可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的预期,是单纯种植粮食收益的3至4倍。可以说,养殖小龙虾已成为低湖地区农民铲除穷根的主要途径。

为此,荆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了“4561”奋斗目标,到2020年将小龙虾养殖面积扩大到400万亩,预计年产量50万吨、综合产值600亿元、农民增收100亿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