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文化金融重在增强“黏性”
梁剑箫

在近日举办的“2018中国文化金融峰会暨首都文化产业投融资年会”上,与会人士纷纷表示,文化产业繁荣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发展文化金融势在必行。

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机融合。这二者相辅相成,金融创新配合、引导文化产业升级,产业渗透、催生金融工具优化。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不断助力产业增长。以艺术品金融市场为例,瑞银集团近日发布的《2018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艺术市场总成交额为637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交额为132亿美元,同比上涨14%。其中,基金、信托等金融模式对艺术资产交易过程产生了长远、健康的积极影响。

不过,目前我国文化金融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机制不够完善,虽已有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等融资方式问世,但传统抵押融资模式依旧占据主流,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匹配度仍然不高,创新不足。此外,文化产业天生的“轻资产”性质导致了资产评估成为难题,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交易常常“夭折”,文化金融模式和相关政策创新步伐也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起步早,与金融业衔接比较到位,多样化融资渠道已经形成,诞生了不少新金融模式及衍生品。有资料显示,英国发明了首个专为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等)定制的信托基金,在全球主要城市择取250名新生代艺术家,20年内由每位艺术家每年向该基金提供一件作品,作品所有权由基金保管。之后,专家销售团队将逐批次卖出这些作品,艺术家获得40%销售额,其余款项一部分自动存入信托公积金账户,另一部分成为管理费,每位艺术家还可从公积金中获取一份收入。这种模式规避了作品价格波动风险,艺术家得以安心投入创作。文化产业和金融的互利共赢充分彰显。

我国文化金融若要更上一层楼,需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多管齐下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完善支持文化产业货币信贷政策;优化支持文化产业系列金融产品;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入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增强文化和金融黏性;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模式,组建包括基金、小贷、担保、租赁、产权交易中心几大平台,形成全方位服务平台;探索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困境;进一步完善核心资产抵押通道,提升银行文化专营机构发展原生动力;推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金融是推动金融回归实体、充实文化产业“润滑剂”的重要探索。随着我国金融业态变革日新月异,文化产业架构不断更新,二者有望磨合得越来越有“黏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