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发展30周年。站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时间轴线,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建设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推动厦门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从有到优,让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厦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努力当好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主力军。

27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绘出一条发展上扬的成长曲线:工业产值从1992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28亿元,增长了1618倍,园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园区企业数从最初的12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家,增长500多倍。前不久,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公布,在全国157个单位(156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位,较2017年度上升5位,连续四年实现争先进位。

作为国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占工业总营收比重达88%以上,以占厦门市1%的土地,实现厦门市41%的工业总产值;3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户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多家,占厦门市四成以上,年产值超百亿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20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90家(含“新三板”),占厦门市40.7%。

做大做强,为厦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样本

当前,厦门市正以“双千亿”为抓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赶超目标。在对标厦门市打造12条产业链群的基础上,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在火炬高新区一脉承袭。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直至促成ABB公司将在厦门所有业务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成投用ABB厦门工业中心;从全球平板显示巨头台湾友达光电落户,到众多与之配套和关联的企业纷至沓来,冠捷、晶宇光电、达运等一批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成长……近三十年来,企业成群,产业成链,一条条产业链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逐步发展壮大。

2014年9月,紫光集团与厦门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打造厦门紫光展锐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紫光厦门芯片产业园。同年,高新区引进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该项目是海峡两岸合资率先建设的12英寸晶圆厂,建成后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当时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良率高的12英寸晶圆厂,更作为龙头项目助力厦门构建了一条各环节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随着紫光展锐、联芯、美日丰创光罩等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聚集,目前高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全国第五。

如今,火炬高新区六大主导产业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火炬高新区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是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第一大产业集群,平板显示产业面板及模组出货量位居全国第六,是国家试点的光电产业集群;高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今年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平板显示产业后又一条千亿产业链。2017年数据显示,高新区LED产业芯片的出货量全国领先;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五;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在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评价中位列第七,成长性指数名列前茅;输配电装备产业具备全球影响力,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整机、服务器及监视器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力争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营造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双创”基础

孵化创新企业就是孵化未来。园区重点依托3家国家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创新孵化集成模式,加速培育企业成长;支持园区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孵化”的研发创新模式,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生根型企业—上市企业”的培养路线进阶,持续强化园区创新驱动和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孵化培育1500多家企业。

从2009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515”工程到2012年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再到2017年的“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火炬高新区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从产业、服务、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多个方面,出实招、重实效,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针对企业需求,高新区创新推出的“火炬创新券”,则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各类高水平创新服务资源。此举提升了园内企业知识产权工作。2017年,园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超1100件,同比增长20%以上。

近年来,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求,不断加快石墨烯公共检测平台、物联网智能产品应用测试服务中心、两岸微电子研发及检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园区已设有20多个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瞄准企业的融资难“痛点”,高新区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已集聚300多家创投、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超过300亿元的金融资本;搭建起“线上对接平台”“线下路演平台”“线下交易平台”等平台,并持续推出“税易贷”“可转股集合债”“回购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仅2017年,高新区就帮助超过500家(次)企业获得融资超过50亿元。

协同联动,为厦门跨岛发展奠定产业格局

多年来,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及鲜明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区域创新驱动能力的持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火炬高新区共有10个园区分布在厦门岛内外: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含一期、二期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北大生物园和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其中,火炬(翔安)产业区经过多年建设,真正发挥了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和高新区高科技产业化大项目建设“启动器”“吸附器”作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厦门软件园三期的规划面积是软件园二期的10倍,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今年,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目前,产业基地一批产业项目和园区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交流合作,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融合平台

27年来,火炬高新区打造两岸创新要素重要聚集地,实施两岸协同创新。建设对台湾地区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是火炬高新区的一大举措。2015年,厦门市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研究产业推进职能的主要对接载体。

近年来,高新区出台各项政策,全面支持台湾青年来厦门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形式与质量,支持高雄市青创协会等机构在高新区设立育成中心,已吸引11个台湾团队入驻孵化。

20世纪90年代,高新区就瞄准两岸优势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计划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发展突出的台湾产业,重点聚焦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如今,产业融合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