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渤海之滨、蓟运河畔,有一座耀眼的新城,它从一片盐碱滩涂蜕变成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大项目。2007年11月,两国政府在新加坡签署框架协议,生态城项目选址天津滨海新区。2008年9月,生态城开工奠基。
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对生态城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要求生态城兼顾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
天津和滨海新区认真落实两国政府对生态城建设的重要要求和两国政府协议精神,举全市、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生态城,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社会资源引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和艰苦努力,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新城已经展现在渤海之滨。
一是采用“指标引领、多规合一”的方法,建立了量化目标引领下的规划管控体系。中新双方专家团队联合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共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率先用定量的方法明确了生态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根据指标要求,生态城在全国率先采取“多规合一”方法编制了总体规划,统筹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目标,并落实到空间和土地上,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生态城正在研究建立一套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评估体系,在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应用提升等方面形成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是坚持“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权责明确、良性循环的城市开发模式。组建了中方投资公司和中新合资公司两个完全企业化、市场化、股份制的开发主体,中方投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储备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合资公司主要承担“一路三水”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开发。在此基础上,生态城管委会赋予中方投资公司18项特许运营权,投资公司又组建了12家专业化公司,形成水、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一体化运作模式,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运作效率,这一模式在全国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会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走出了污染场地治理和盐碱地改造利用的新道路。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治理了2.56平方公里积存40余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治理技术获得27项国家专利,治理方案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本地适生植物比率达到70%。建成永定洲生态湿地公园、遗鸥公园、印象海堤公园等多个城市主题公园,实施静湖、蓟运河故道等景观工程,精心布置道路两侧和街角景观绿化,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50%。完整保留区域湿地,预留鸟类栖息地,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集河道、湖面、草地、湿地、树林、海滩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格局,城市吸引力逐年攀升。
四是实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全国绿色建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示范城区。生态城所有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创性地制定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评价标准和运营导则,出台绿色建筑管理规定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形成了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体系。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出台绿色建筑奖励政策,建立中新联合绿色建筑科研机制,实施生态城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标试点,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同时,积极开展被动式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试点。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全国多地得到推广。
五是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构建了轨道交通和慢行道路为支撑的绿色交通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在连接京、津的高速轨道站点附近,密集建设居住、商业设施,实现了减少出行和便利出行的目标。城区内部免费提供清洁能源公交。按照慢行优先理念,规划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的密度远远大于机动车道密度。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慢行系统已将居住社区、商业设施、景观开敞空间等城市功能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网络。按照“窄路密网”理念,实现了小街坊、密路网的格局。规划道路占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达到世界先进城市道路面积率水平。
六是狠抓资源节约,建立健全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住宅项目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可再生能源占生态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了遍布全城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蓄水池,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比例达到50%。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工程,形成了分类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生态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批“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七是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优质化、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牵引发展战略”,大规模建设教育、卫生、体育、社区中心、社区公园等民计民生设施。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引入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天津外国语附属学校等10所优质中小学和13所全国知名的幼儿园,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在校学生达到1.2万人。建立“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综合医院”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实现100%覆盖,形成了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建设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结构,每个生态社区建设集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集中配置社区管理、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形成了500米半径便捷生活圈。按照保障性住房达到20%的指标要求,规划建设2万余套“公屋”。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建设初期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提升了区域吸引力。
八是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实行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专注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和智能产业,建设了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创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配合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积极引入中国核工业大学、环境监测研究所等大学院所,建设启迪之星、北航众创空间、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海量大数据等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生态城注册企业70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2700亿元。
九是推进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城市管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了市场化主体参与城市运维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运营标准化建设,制定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场站、水面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范化、养管常态化。按照统一建设、共享服务的理念,推进公共数据软件平台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级、共享型绿色数据中心、通信管网、数据汇聚平台、视频监控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效能。建设“政社互动”机制,管委会负责同志每月定期与居民见面,开发互联网“民情系统”,搭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十是深化中新合作和国际交流,不断提升生态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中新合作、互利共赢,定期举办中新专家研讨会,全面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智慧城市、城市管理等方面先进经验。中新联合组建环保公司、水务公司等多个专业化公司,中新友好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对标新加坡淡滨尼天地,启动大型体育主题的社区综合体建设。定期开展中新居民、学生互访交流,拓展中新民间多层次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发展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事务,生态城成功纳入国际可持续城市标准体系和国际可持续城市实施方案全球首批试点。
十年来,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肯定。2012年,与巴西库里蒂巴、法国南特等城市一道,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评为“全球绿色城市”;2013年3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求生态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2018年6月19日,中央主流媒体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引领生态文明示范 十年长出一座绿色新城》为题,对生态城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肯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城市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率先探路”方面做出的努力;2018年7月,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绿色样板”,在新加坡亮相2018年世界城市峰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生态城第一个十年圆满收官、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生态城全体建设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标杆为愿景,在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实践,加快建成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智慧城市示范区,向全世界展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