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半年多来,进展比较顺利。然而,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并没有改变“奔走在培训班”的节奏。专家建议,要通过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等途径,深化综合施策,用好组合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校外培训乱象和择校热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12月13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是缓解课外负担重的根本之策。同时,教育部还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就近入学,遏制以“黄庄”为代表的疯狂校外培训机构。
整治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校外培训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半年多来,进展比较顺利。截至12月12日,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现已整改24.8万所,整改完成率达到90%。广东、西藏、广西、浙江、上海、甘肃、安徽、宁夏、河南、福建、江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四川等14地整改完成率达到95%,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然而,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并没有改变“奔走在培训班”的节奏,近期刷屏的《疯狂的黄庄》一文只是个缩影。
对此,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表示,目前北京市以黄庄地区为重点,通过电子地图确定了26个热点地区,市区共同治理。对于这些热点地区,根据文件梳理了10条刚性标准,严格落实。
北京市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既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既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国际性问题,涉及家长观念、社会氛围、学校功能、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比较容易反复,工作难度大。”吕玉刚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切实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无证无照、超标超前教学等突出问题,确保年底前完成集中整改工作。在此基础上,强化督导检查,巩固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反弹,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校外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通过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克服“剧场效应”、完善政府教育评价等途径,深化综合施策,用好组合拳,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改革发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防止增加过重课外负担
关于社会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最核心的问题是超标培训、超前培训。目前,许多培训机构把奥数改成思维训练,逃避或者回避检查,改头换面继续授课。
为了防止有些培训机构超标超前教学,教育部要求各地组织专家团队,发挥教研机构、优秀教师的作用,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对授课内容研判,发现问题后会及时制止。
虽然现在要求公示课程、老师等内容,但阴阳课程问题的确存在。除了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还要群策群力,加强抽检力度。
吕玉刚强调,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才是缓解课外负担重的根本之策。
据他介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关意见,努力在发展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提高中小学校育人水平,缓解校外培训热,防止增加过重课外负担。
去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文,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国办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作出了明确部署,强调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特别是明确提出,各地可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给予适当补贴,切实保障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按照这些政策要求,教育部加强对各地调研指导,促进经验交流,推动各地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努力解决课后“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题,缓解学生下课后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力。
据调查统计,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等13个省份出台了课后服务实施办法;南京、杭州等18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印发了具体实施意见;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沈阳、长春、武汉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24个大城市(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和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总体上有近七成小学开展了课后服务。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地方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政策,支持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切实解决好“三点半”难题。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最关键要把培训等级证书、培训成绩与初中、小学入学脱钩。目前,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的考试、竞赛,各地已处理相关责任人446人,杜绝“唯奖状”“唯证书”招生行为。根据有关举报线索,指导有关地方严肃处理了10余起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违规招生、违规乱收费问题,并予以通报。
就近入学不能“一近了之”
培训机构热火朝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认为上了培训机构,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绩,有择校机会。因此,遏制校外培训乱象,要从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入手。
经过两年整治,目前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大城市2万名学生和7万名新生家长的调查显示,97.5%的新入学学生对就读学校表示满意,83%的家长认为近两年当地招生入学工作有明显改进,突出感受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由过去的“择校热”变成“择校难”了,跨区域择校、“共建生”择校、择校乱收费、无学籍招生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依然还有民办校的“择校热”,个别公立学校也存在点招以及特长生招生不规范问题。
对此,吕玉刚表示,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和义务教育性质所确立的基本入学制度,公办、民办学校都应该遵守。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履职不到位,存在“民强公弱”情况,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疏于管理,造成一些学校面向全省、甚至全国掐尖抢生源。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设立民办学校应当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民办学校的设立应立足于解决审批地义务教育的发展需求,对其招生范围不加限制是不合适的,少数民办学校抢生源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吕玉刚认为,一些民办学校“免试”招生没有落实,采取了变相考试、收取获奖证书、利用培训机构结果等形式招生,甚至变相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而且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近期教育部对湖南耒阳、陕西西安、宁夏银川等地民办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作了通报,这些问题具有典型性,希望存在相关问题的地方和学校引以为戒、严肃整改。
更重要的是,推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不能“一近了之”,而是要扎实落实政府责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寻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建立起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委托优质学校跨区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区新建5个校区,新增优质学位达5000余个。统筹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外教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种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发展,惠及近270所学校。这些政策,可以帮助家长更容易接受就近入学,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