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足“乡愁”文章 铺就致富新路
——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社会学会会长李建军
本报记者 王新伟

花茂村曾是个穷困的小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今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如何看待花茂村的变化?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社会学会会长李建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请您梳理一下花茂村的发展路径。

李建军:以组织建设为关键。花茂村坚持抓党建,积极发挥村党总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坚持一个规划引领,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推动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以增收致富为重点。强化园区带动,完善“公司(园区)+基地+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

以同步小康为基础。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记者: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是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花茂村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李建军:第一,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开创基层组织新篇章。一是配强队伍,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二是夯实基础,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建好阵地,整合资源建设党员群众之家等;四是深化改革,率先开展“村社合一”试验试点,以“三变改革”“三社融合”“三权分置”为抓手,健全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增收。第二,力促规范化、特色化,走好旅游扶贫新路子。第三,凸显传承性、创造性,迈上农旅文商融合新台阶。第四,深化实践性、可行性,助推产业扶贫共致富。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接下来花茂村应该怎么做?

李建军:坚持产业脱贫思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花茂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由村委会拉出负面清单,对需要政府兜底的贫困人口探索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帮助脱贫,通过抓一接二连三、抓点连线扩面,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市场手段推进产业化社会化扶贫,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筑牢美丽乡村建设载体,打造统筹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的先行区。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树立“精准规划、多规合一,精准产业、富字当头”的理念,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功能分区设置、社区服务管理、产业加推发展等配套政策,促使新农村示范点变成小康示范点,农业园区变成农业公园。

着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建设,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的试验区。遵义县统筹开发苟坝—花茂—土坝一线,着力打造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核心区,实行镇区一体化管理,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花茂村从“候鸟式”避暑旅游进入“景区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为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