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识”方能成“金”
□ 舒 云

付费获取知识,已经是今天司空见惯的大家愿意接受的事情,为什么还会遭遇滑铁卢呢?

从《吴晓波频道》到《矮大紧指北》,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的“得到APP”到喜马拉雅、知乎,近两年,各种各样的知识付费产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

若要追溯历史,2016年是业界公认的知识付费元年。那一年,知识付费突然成了一个网红词,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产品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知识付费的产品出现。当年4月,问咖、值乎上线;5月,分答、知乎live上线;6月,得到APP“李翔商业内参”、果壳“职场沙龙”推出……

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是诱人的“大蛋糕”。很多人或许对2017年跨年夜仍记忆犹新,这一天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门票卖出了令人咋舌的价格。据有关媒体报道,外场看台有680元、1280元和2080元三种票价,内场为3280元,另有20年门票套餐价40000元,18年套餐价36000元。而99张价值万元的未来20年罗振宇跨年演讲的预售票一上线便被一抢而空,现场票也是一票难求。而这只是一个缩影。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移动阅读付费产业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大约有150亿元左右,到2020年可以达到500亿元。

根据业内的划分,目前市场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内容大概分为三类:一种是短期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是具备结构化、体系化的课程、系列讲座;一种是提供价值观,消费者更愿意为价值观高度认可的播出方买单。进一步对这些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知识付费产品稍加分析还可以发现,其创作者常常是某个领域的“大咖”,兼具明星效应,很多“出生”时便携带着一定的“网红”基因。比如,备受“80后”“90后”推崇的高晓松,近年来在网络上名声大噪并收获了一批粉丝,这无疑为《矮大紧指北》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类似的知识付费产品还有很多,比如《局座讲风云人物》《艳遇图书馆》等。

当然,利益驱动也好,明星效应也罢,知识付费产品风生水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日益蔓延的知识焦虑。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信息如暴风雨般骤然而至。身处环境的瞬息万变、高不可攀的房价、陡增的职场压力……面对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有种不确定甚至失控的感觉,与之相伴的则是从未有过的知识恐慌。顺应这种需求,才有了知乎、得到、豆瓣等各种专栏订阅、付费课程等。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度风光无限的知识付费产品很快迎来发展的“寒冬”。进入2017年4月,几乎所有的付费知识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得到APP的招牌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打开率只有18%,喜马拉雅FM推出的音频课程“好好说话”则在10%左右。明星产品已是如此,更遑论其他。

知识付费产品遭遇滑铁卢,一方面是热潮褪去、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新鲜感消失殆尽,消费者日趋理性,对于知识内容更加“挑剔”,与此同时,知识付费产品的弊端逐渐暴露。一个突出表现即为很多知识付费产品传递的是“只言片语”,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仅能起到“心灵鸡汤”的效果,喝得多了,自然也就腻了。再者,当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蜂拥而至,由于缺少一定的行业标准,难免鱼龙混杂,在内容同质化趋势下,消费者渐渐失去继续付费的兴趣。

正所谓点“识”成“金”,既然是知识付费产品,想必还要回归知识本身。只有做好知识这篇文章,以更优质的内容取胜,满足消费者对知识的真正渴求,知识付费产品才能“基业长青”,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有刹那间的繁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