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破落小镇,到今天拥有旅游小镇、戏剧小镇、世界互联网小镇等“国家名片”;从20年前的零游客,到如今年游客量过千万人次、经营收入多年稳坐国内古镇型景区“头把交椅”——浙江乌镇的发展奇迹,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
在数不胜数的中国古镇中,乌镇缘何与众不同?一个世界性的互联网大会,又为何青睐这座小镇?
三次转型再现古镇芳华
江南水乡乌镇,地处苏浙交界的桐乡,境内河流四通八达,依水建街、傍水设市,家家临河阁楼,户户汲水晓窗,堪称“最后的枕水人家”。
历史上,乌镇因水路发达而繁盛,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当年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方式的改变,乌镇成了“一潭死水”。直到1989年,乌镇才有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而当时,周边其他乡镇早已陆路发达。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去周边镇上打工,白天镇上只有老年人留守。说起当时的情形,曾任乌镇镇长的张建林记忆犹新:冷冷清清乌镇镇,一片破房子,一片旧房子,一到晚上黑漆漆。
从繁荣到没落的落差,无数次触动着这座水乡古镇。如何让乌镇再度辉煌?乌镇开始谋求转型之路。
摆在乌镇的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发展工业,经济见效快,但是有污染,选址难;另一条是发展三产服务业,把乌镇这个古镇水乡的旅游价值挖掘出来。
乌镇选择了后一条路。
1999年起,桐乡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开始实施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当年5月,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等13个部门共同出资,组建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运作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建设。
与其他一些古镇开发运行有所不同的是,桐乡市委、市政府尊重乌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一开始就以“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理念,尊重古镇的历史遗存,从总体风貌入手,突出建好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拆除所有不协调的建筑,同时恢复“乌镇香市”等民俗文化,并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营造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
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建成,很快成为古镇旅游胜地;2007年,西栅景区开业,无论收入还是净利年均增长均在30%左右。这种古镇保护开发的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
乌镇也正是在这样的保护与发展的理念中,开始谋求转型之路。
——第一次转型,乌镇成为一个旅游符号。
乌镇有句口号:“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怎样避免古镇的同质化?唯有依靠文化,文化特征才是一个古镇的最大个性。乌镇人受戏剧《暗恋桃花源》的启发,创办了乌镇戏剧节,带动乌镇游客量过千万人次,经营收入直逼20亿元大关,连续10年保持高位增长。
——第二次转型,乌镇多了戏剧和文化符号。
乌镇的愿景,不仅如此。当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网上支付刚刚兴起,乌镇的商超系统已经普及;二维码门票、全区域免费WiFi覆盖;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服务质量……凭借发达的互联网经济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2014年,乌镇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
——第三次转型,乌镇成了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符号。
经历过运河商贸的繁华、养育过无数江南文人,这座历经数代风雨的水乡小镇,正生动诉说着当代中国故事。它被遗忘过,如今又被历史选中,重现芳华。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发展
“乌镇成了‘世界的乌镇’,成了展现世界互联网发展成果的窗口。”乌镇景区摆渡车司机蒋福良工作近10年,每当有乘客聊起古镇变化,他总爱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的确,互联网正催动这座小镇在区域发展中找到弯道超车的新路径。
走进恒美服饰智能工厂,记者看到,新厂房内的智能设备正加紧调试,预计今年12月投入使用。智能仓储启用后,将实现自动化检测和打包,在仓储环节减少70%的用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我们作为家门口的企业,不仅可以零距离接受数字化浪潮的启迪,而且在招收高新技术人才时更容易。”公司总经理钟志新笑着说。
依托传统产业基础,承接新兴产业布局。沿着乌镇大道南行,这条路不仅串起了旅游景点,还被赋予科创集聚区的新使命。以乌镇大道为轴,围绕互联网产业、时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引进各类高端业态。乌镇党委书记姜玮表示,乌镇未来将打造中国新经济的“赋能中心”。
在乌镇大道南端的尤尼泰克,创始人沈怡展示了企业研发的“数字芯片”:一张只有车牌号和二维码的车辆出入证,用手机扫码后,屏幕上便出现车主姓名、出生年月、发证日期等信息,既方便工作人员验证身份,又保护了个人隐私。据沈怡介绍,借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他返乡创办了公司,其数字化信息验证服务技术属全国首创,公司目前估值已达1亿元。
从乌镇大道拐入子夜路,这里原本是一条通往东西栅的旅游主干道,而今,已成了互联网一条街:腾讯众创空间、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凤岐茶社等依次排布,处处闪耀着互联网智慧的光芒。在腾讯众创空间里,去年4月入驻的壹传网络研发了传贝智慧支付APP,目前已运用在全国3万多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实体店。
互联网在乌镇,风华正茂。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区、互联网特色小镇等创新资源不断涌来;互联网企业数量从几乎是0,到今年三季度已超过500家;2017年,乌镇信息经济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同比增长70%,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实现超过20%的增长。
“互联网+”开启智慧生活
没有前台、没有接待人员,客人到店后拿出身份证、刷脸识别,即可完成登记入住和身份信息比对,全程只需3秒。在距离西栅景区不到200米的乌镇谭家·栖巷自然人文村落,5间“宾智AI客房”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项目负责人朱兆魁说,此项系统不仅降低了民宿人员和设备维护的成本,还联动公安部门、安监消防等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酒店安全性。
如今的乌镇,古朴外表下蕴含着现代生活形态。正如乌镇人所言,“只有走进乌镇,才能深刻体验这一古镇的聪明与智慧”。
在乌镇植材小学五年级教室,通过互联网,学生就能直接与远隔重洋的英国外教交流互动。从去年开始,他们每周都能上一次这样的外教英语课。记者了解到,为了普惠优质教育资源,桐乡市建设了互联网学校,将全市120多位名师集中到网络授课,自去年1月上线以来,互联网课堂访问量已超过75万人次。
互联网让孩子们迈入高科技新学堂,也改变着老匠人钱鑫明的生活。这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的传承人,做传统竹编已经40多年。近几年,他的小儿子钱利淮开始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产品的定位,其品牌“竹芸工房”每年销量大增,更让父亲的竹编手艺再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这双“巧手”,不仅打磨着一门老手艺,更打理着人们的现代生活细节。走进乌镇互联网管家联动中心,大屏幕上正显示着无人机巡防画面,每一个蓝点都是一盏景观灯,可以远程控制开关。通过这个平台,传统的消防栓、景观灯、窨井盖等公共设施全部加装了数据模块,甚至连垃圾箱也实现智能化,通过语音提示帮助人们进行垃圾分类,还可以自动消毒、自动压缩。
在乌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皆渗入互联网因子。特色小店里,用支付宝一扫码,一盒姑嫂糕就能拿到手里。不用交押金,凭芝麻信用就能借用雨伞、充电宝……桨声船影中,这样的智慧乌镇,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