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国际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意大利发现中国”之文物保护:
因科技之力为古迹生辉
本报记者 林跃然 胡文鹏 乔申颖 杨 涛 中国服饰报记者 姜 雪

意大利以50多项世界遗产名列最新一期《世界遗产名录》榜首,中国则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诸多共通之处,让中意两国在古迹保护方面有着广泛共识和广阔前景。意大利对文物保护的认真、对遗产保护的创新及挖掘文化资源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行走在意大利罗马、巴里街头,古城堡、古教堂、古街道、古雕像比比皆是,令人仿佛置身一座“露天博物馆”。如群星般璀璨的古迹,见证了意大利的辉煌过往,也显露出意大利的深厚底蕴。在最新一期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意大利以50多项世界遗产名列榜首,中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

璀璨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诸多共通之处,让中意两国在古迹保护方面,有着广泛共识和广阔前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大利对文物保护的认真、对遗产保护的创新及挖掘文化资源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在罗马斗兽场东北角,一项地铁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当记者上前询问工程何时竣工时,被访者面露难色。据介绍,由于该工程紧邻提图斯凯旋门、古罗马广场,施工中挖出古迹属于常事。每当发现文物,工程第一时间停工,待到文物鉴定完毕、周边探测充分,才能继续施工。就这样,干干停停,停停干干,6年时间工程依然竣工无望。

把破碎的古代地板一一编号,逐一还原;每一处古迹修缮,均要求与初始状态高度一致……工程进度让位于文物保护,不计时间成本保护历史文化,意大利就是这么较真。在接受采访时,罗马市市长维尔吉尼娅·拉吉还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修建罗马的环线公路时,施工方在罗马郊区发现了一个古镇。罗马市政府当即作出两项决定:公路改道,古镇就地回填,以避免在条件不具备时,破坏古迹原貌。

意大利每年接待国外游客数以亿计,如何保证文物不因参观量过大而受损,又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尽兴而归?利用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推介历史遗迹,意方尤为注重引入种种“黑科技”,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等,游客不用与文物“深度接触”,就能体验古迹雄浑、震撼之美。

罗马所在的拉齐奥大区产业发展部部长保罗·曼泽拉热情介绍,在罗马,已有包括罗马博物馆等在内的5处景点采用这些新技术。游客只需在文物入口登记,就能通过特殊眼镜,还原斗兽场黄金时期的盛况,观看角斗场激动人心的对决,诸如此类。体验过这一技术的北京市民程先生表示:“逼真的3D还原效果,海啸般的人群呼喊,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样,在巴里,以“海,到城市里来了”为主题的古港口修复、保护古迹可视化工程,亦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在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意大利还探索出一条适应年轻游客需求的定制之路。点开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官网,一个“走遍意大利”的栏目,引起了记者注意。粗略一看,这一栏目很普通,主要推介意大利的精品旅游路线。但仔细一看,大有乾坤。游客可通过互动形式,根据自身需求,规划出一条十分个性化、定制化的路线。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旅游司司长弗朗西斯科·帕伦博说:“这一形式引发了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通过‘网上游’,便加深了对意大利文物的了解。同时,通过个性化将游客分流,有效保护了文物。”

近年来,通过文物互展、信息共享,中意两国古迹保护合作好不热闹。来自意大利的专家、技术频繁成为“唤醒”中国文物古迹的主角。维尔吉尼娅·拉吉说:“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及修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则迫切希望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水平。意方愿意在合作共赢基础上,与中方共同为保护世界遗产作出更多努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