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白裤瑶群众在把家从大山深处搬出来的同时,也把浓郁的民族风情搬了出来——搬迁后,他们迎来了满意的新生活,他们的家园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来到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扶贫安置项目里湖安置点,332栋具有瑶族特色的房子依山而建,悦耳的鸟鸣此起彼伏。白裤瑶同胞爱鸟,几乎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挂着鸟笼。
这个安置点总共安置了1227户6489人。何兵是随父母一同搬迁出的,安顿妥当后,他开了间杂货店。“原来住的地方,到乡里要走3个小时的路,用水要走很远的山路去挑,手机也没有信号。现在交通方便,用水不愁,网速也快,支付顺畅,人多了生意也好。”何兵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这里的园林绿化工程标准很高,休闲及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房子外墙装饰也下了一番功夫,处处看着都像景观。“安置点是按5A级风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的。”里湖瑶族乡乡长陆朝金介绍。
要把易地搬迁扶贫安置项目建成5A级风景区,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如何实现?
南丹县总人口32万人,全县共有贫困村47个,贫困人口有1.15万余户5万多人,贫困发生率达11.4%。里湖和八圩瑶族乡等白裤瑶聚居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长期面临无稳固住房、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态脆弱等状况,贫困人口之多、脱贫难度之大处于全自治区前列。
“为实现‘不让一个民族、一个村屯、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目标,南丹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途径、最艰巨的任务。”南丹县长覃康平说。
于是,“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扶贫安置项目便从酝酿进入实质推进建设阶段。按照计划,南丹县要在180天的时间里,投资13.7亿元,建成八圩瑶寨、八圩社区和里湖3个安置点,入住1.35万人。项目建设工期之紧、搬迁人数之多、工程任务之重,广西少有。且不说总共13.7亿元的建设资金,对南丹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就是这么多人住下来后,如何解决他们的收入来源也是个大问题。
这时,安置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白裤瑶特有的民族风情,给南丹带来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灵感。
“里湖王尚片区处在4A级风景区歌娅思谷和荔波小七孔之间,距离小七孔车程20分钟。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民族风情浓郁,完全具备建设优质风景区的条件。这使我们看到,把全域旅游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结合起来,是做好这个项目的方向。”覃康平说。
这一思路为项目建设找到了资金。南丹当地企业丹泉集团下属的广西梦之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参与安置项目建设及旅游设施建设运营。“听完县长介绍,我就下决心投资了。一是企业要扛起社会责任,二是对白裤瑶的旅游前景充满信心。”丹泉集团董事长吴荣全说。
“因此,‘上级支持+财政投入+企业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加上‘易地搬迁+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的脱贫发展模式,是这个项目能够快速建成的关键。”覃康平说。
为了让白裤瑶同胞在去年春节前住上新房,丹泉集团不惜停掉公司其他建设项目,全力支援安置点建设。在项目施工的高峰期,干部200多人、施工队伍6000多人,抢晴天、战雨天,硬是在180天内高效完成34万平方米、2482套安置房建设任务。
记者看到,在安置区的山脚下,一片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广西梦之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荣惠告诉记者,正在建设的是五星级酒店、特色商业街、实景舞台、民族文化展示区、民族体育项目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将把里湖安置区与歌娅思谷连片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指导搬迁群众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实现“造血”扶贫、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目标。
覃康平表示,南丹县将紧紧围绕依托安置区特点,通过在家创业、景区就业、发展产业、参与分红和流转土地经营等5种模式,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稳定生活。
“搬出来后,我家就在公路边,我想做电商,把土特产品卖到全国去。我还想开家客栈,名字我都想好了。”坐在新房门口,村民何文兵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