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高校里多了不少新开张的实体书店。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同济大学同济书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钟书阁书店……这些新书店既担当起阅读推广、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更让人们看到了实体书店通过转型升级、创新服务回归校园的希望。
曾几何时,校园实体书店是学校文化的“地标”。然而,随着人们阅读习惯和购书方式的转变,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覆盖全国10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57%的高校以教辅类书店为主。北京高校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据媒体报道,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校园周边的高校书店,在近五年时间里,有一半已“消失”,一些现存的校园实体书店,不少也是举步维艰,在夹缝中生存。
书店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如果校园里没有了书店,学生们就少了一处文化滋养、交流的空间。校园书店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连接的功能,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园里不能缺少书店。
早在2016年6月,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参与高校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此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上海市教委联合推动上海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全面梳理并分批次推动,力争实现校园书店“3年全覆盖”,并计划于今年内建设完成8—9家高校实体书店。
陇上书店是今年上海市推出的第一家校园书店。虽说它在全国范围内起步不算最早,但是它选择的复合式经营、打造新型阅读文化空间的发展路径却是值得借鉴的。陇上书店背后的“操盘手”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发挥文化企业的经营优势,全面负责书店的建设运营;高校则发挥自身教育科研的优势,指导学生用好身边的资源,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把课堂搬到书店里,以此拓展书店的使用功能。同时,陇上书店还将出版社优质内容资源和高校专家学者资源有效结合,共同创新推出融合出版行业、教育产业、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知识服务及产品。
有那么多实体书店回归校园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下一步,这些校园书店还应当思考如何经营的问题,尝试突破传统、找准定位、拓展功能,除了争取政策扶持之外,自身也应当加强科学的设计和精密的规划。毕竟,情怀之外,生存和发展才是一所书店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