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精神 为影视作品“立魂”
□ 梁剑箫

影视,归根结底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服务。它可以借助一个个虚构假想的故事,影响你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精神状态

最近,反映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热播,连续数日排名52城收视率前三位,最高达0.920%,收视份额3.056%,网络点击量位于腾讯电视剧日播排行榜前三名。反观某所谓的“青春励志剧”,虽使用了顶级流量“小鲜肉”明星,收视率却跌破了0.3%,豆瓣评分2.8。之所以形成如此反差,在于前者弘扬了民族精神,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后者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缺乏明确价值导向。

在影视作品中如何有力地弘扬民族精神?需从时代设定、故事设计、人物塑造三方面着手。这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应时而“变”。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既秉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可谓博大精深。影视作品弘扬这一主题时,就必须契合剧中时代背景。时代不同,表现民族精神的形式也应有异。以电视剧为例,《人间正道是沧桑》聚焦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剧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就是个人在革命洪流中坚守的家国大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血色浪漫》放眼于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民族精神对剧中人物而言,就是与国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尽情展现生命的激越昂扬;《士兵突击》则将时空环境置于当下的21世纪,民族精神在那里就体现成个人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荣誉表现出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精神。不论时代如何变,民族精神的“魂”不会变,呈现方式却可以更丰富多元,更接地气。

择事而“动”。若想诠释一个抽象概念,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听明白看懂,就必须想各种办法将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故事,无疑是这些办法中最好的。不过,对于不同的概念主旨,故事也得“量身定制”,不能“一锅烩”。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只有在特定故事结构下才能凸显得有棱有角,摒除说教嫌疑,令人记忆犹新。这类故事结构,叙事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细小。驰骋沙场的将军可以弘扬民族大义,快递小哥的生活也完全能有同样体现。只要故事对了,民族精神的“壳”都能融化进来。

塑人而“用”。时代背景有了,故事设计好了,民族精神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能弘扬得淋漓尽致,展现得荡气回肠,抒发得余香犹存。不过,这就对主要人物设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既要避免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让人物有血有肉,优点缺陷同样明显,又要恰到好处地拿捏人物地位身份,还要揣度和主人公搭配的各种配角,将所有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嵌入“弘扬民族精神”的逻辑框架里,让正能量的表达显得真实可信。譬如,电影《红海行动》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很真实丰满。他们在影片中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烙印在他们身上显得十分醒目。

影视,归根结底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服务。它可以借助一个个虚构假想的故事,影响你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精神状态。我们期待更多弘扬民族精神的影视作品横空出世,让这些好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灵魂,唤醒你内心的深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