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10多项改革举措激活发展新动能——
武汉:江城涌动创新潮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柳 洁 通讯员 周 刚

办理营业执照、出国护照,取个税发票……以前办这些事,需要提供很多证明,跑很多部门,等较长时间才能办妥。现在在武汉,这些事项办理能够做到“立等可取”,甚至20分钟可以一次办好两件事。

2015年8月,武汉被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武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此后,武汉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重点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3大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发展、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治理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推出了110多项改革举措,激活了创新发展新动能。

制度创新激发新效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武汉现有89所高校、科研院所121家,院士68名,科研实力和科教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如何更好地把这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第一动力”变成现实生产力?关键在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2012年,武汉出台“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个人和团队可得70%,并允许教师离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等。在“黄金十条”的推动下,华中科技大学“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转化走向市场,并推动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将过去需要报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审批的高校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到高校。

去年,武汉又推出“新黄金十条”,支持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人及团队,与高校共同申请新的知识产权。既有成果可按“三七开”重新分割确权。个人及团队占70%以上,最高可达99%,并可对成果实施自主转化。

武汉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表示,“新黄金十条”解决的是成果转化的确权问题,将成果从源头上量化到个人,科技人员成为“大股东”,将更深层激发其持续创新。

为进一步打破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坚冰,去年8月,武汉市创造性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局,采取“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深挖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资本、企业的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1年多来,该局先后举行了10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449个,签约金额457.8亿元。

此外,武汉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模式;围绕降低科创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

引才创新积蓄新智能

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要靠人才。武汉积极打通创新链与人才链通道,增强城市人才“磁石效应”。

积极探索“大学+”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校友经济。武汉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四大资智聚汉工程”。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了13场校友资智回汉活动,校友累计投资340多个项目,总投资15700亿元;留汉大学生68万人,新落户大学生26.3万人。

陈东升、雷军、董明珠、陈宗年、汪潮涌……杰出校友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投资大单,更是无法估量的人才集聚效应。

强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集聚,武汉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截至目前,通过柔性方式集聚外籍外地院士45名,产生“城市合伙人”116名、黄鹤英才计划人才1801名。目前,城市合伙人在武汉创办企业144家。

深化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务改革。突破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时间限制,直接签发5年居留许可,启用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搭建外籍人才服务审批共享平台,打造外籍人才申办永久居留直通车。

为更好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武汉积极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增强协同创新合力。整合央地科技资源,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协同创新,组建15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8项,孵化企业338家。聚焦“双创”,构建全链条双创体系,建成国家级双创基地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1家、众创空间55个,在孵企业1.2万余家。目前,全市有各类创新平台1757家,其中国家级116家。

产业创新激活新动能

9月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开幕现场举办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项目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22个,签约金额506亿元。签约项目涉及低轨卫星导航系统、商业火箭研发、卫星生产制造、航天新材料研发等多个领域。

“我们看重的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这里的人才优势。”驭龙科技首席运营官罗毅说,作为国内拥有自主研制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民营企业,驭龙科技商业火箭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是当日签约的重要成果之一。

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武汉正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创新空间支撑。从国家存储器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从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到航天产业,依托四大国家基地建设,武汉抓住产业创新的“牛鼻子”,构建四大产业生态圈,孕育动能转换新引擎。目前,四大基地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

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武汉积极打通创新链与资金链通道,为企业创新投入插上“金翅膀”。发展新金融模式、新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到今年6月底,共支持科创企业101户,投贷联动贷款余额8.9亿元,对应投资总额34.1亿元;建立符合科创企业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板”“青创板”和“海创板”,累计成交额达183.86亿元,实现融资金额857.52亿元;深化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化改革,采取“1+N”模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目前,全市财政累计向引导基金注资165亿元。

近年来,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抓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又抓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武汉实现了“两个70%”: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8%。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4件,比2015年增长50%。

武汉关键领域改革的逐步突破,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可借鉴的改革成果。投贷联动得到科创企业的广泛欢迎,“三办”改革、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机制改革、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审理、股权交易市场设置科技创新专板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