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经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次“走西口”
图/文 邓 维
邓维,一位善于用细节说话,会用镜头讲故事的知名摄影记者。从业近40年,他用相机记录改革开放中的点点滴滴,描述伟大时代的变迁。他曾任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六、七、八届副主席,原中摄协教育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扫一扫
欣赏更多作品
1988年山西原平石盆村。村中小学唯一的老师任卫星带着他5个班的十几个学生采山菜,以补充孩子们的伙食。任卫星说,这个村历史上数次出现过饥荒年举村外出“走西口”的情景,现在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衣食无忧了。
1993年山西兴县郑家塔村。这就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画面上的这位农民是我房东的儿子,大名就叫尹光屁。那时我15岁他16岁,所以我喊他光屁哥,一直喊到现在。光屁哥文化不高,但胆子大,这次见面他说想外出闯一闯,“改革开放了,我不能总猫在窑洞里”。
1995年山西河曲县黄河渡口边。当日农历逢五有集,赶集的人来自附近十里八乡,买卖的大多是自制的各式农具,讨价还价吆喝声一片。一到饭点,大家都在就近的路边餐桌吃大碗面,话题已从家长里短变成上海、深圳……
1995年山西保德县。这里是历史上“走西口”的必经之地,穷得出名。改革开放后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人们对富裕的要求水涨船高。依订单大规模种植经济收入不菲的“保德大梨”,是农民们又一条致富之道。
2012年山西河曲县。黄河边上这座有上百年历史的河神庙,历史上只能眼巴巴看着逃荒“走西口”的人流蹒跚而行。现在,修葺一新的古庙是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展示舞台,有趣的是这舞蹈叫“新走西口”,表演的是欢乐喜庆。
二○一二年山西大同市。历史上这里曾是“走西口”的重要驿站,规模空前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当时大同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2年山西偏关县。照片上的这户农家刚刚新修了房舍准备开“农家饭店”,一家人公推有文化、又在省城见过世面的女娃主事,男人们则骑着现在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采购锅碗瓢盆、桌椅板凳……
2012年山西河曲县。76岁的贾德义老人,解放前跟着家人逃荒走过西口,吃过大苦。爱拉爱唱的他现在每天都在老年人活动场地自拉自唱,吼出的是热辣辣的新歌。
2016年山西朔州南阳坡煤矿。相传当年走西口的口就是指朔州“杀虎口”,我第5次“走西口”的终点就是这。我在井口等到了一位刚刚升井的小伙子,他是采煤专业的本科生,电子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他描述起来头头是道,在我看来,知识型矿工的特点全写在他既自信又踏实的脸上了。
2012年山西大同市郊。文献说当年“走西口”仅大同就有4条路线,我拍这幅照片的地方谓之“穷路上的大岔口”。如今,这里的大型发电站和密集的输电塔充分显示着能源重镇的分量,大同在我国能源布局及绿色转型中的地位尽人皆知。

1969年春,我从北京到晋西北吕梁地区上山下乡“插队”时,在窑洞里听房东哼哼“酸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山西民谣《走西口》。摇曳的豆油灯下,听他讲历史上因为贫困,一遇饥荒便有成千上万灾民沿黄河北上逃荒的往事……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进入经济日报社成为摄影记者,天南地北到处跑,但心里总惦记着那片黄土地,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沿当年灾民走西口的不同路线采访拍摄,看实情,看变迁。

这组照片是我从1988年至2016年五次“走西口”的部分作品,也许没有宏大场面、不是宏大叙事,我的镜头主要对准人,对准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尝试以小见大,涓流入海,见证40年汇聚的变革。

我感到,只有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才是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最具说服力的诠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