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市即墨区:强区榜单“优等”底蕴何来

2018年9月28日,空中客车直升机(青岛)首架H135直升机正式交付,开启了青岛通航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汽车产业新城内已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130余个汽车重点项目。图为一汽—大众智能化生产车间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绿了城镇,也美了乡村。图为温泉街道西杻村村内一角

到2020年,城区公园、游园绿化面积将达1146万平方米,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图为龙泉湖公园

《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近日对外发布,即墨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5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辖区24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18位,均列山东省中小城市首位。

撤市设区短短一年间,从江北强市(县)到全国百强区,并且在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的三大榜单中名列前茅,即墨缘何能交出一份如此亮丽的成绩单?其强劲气势又从何而来?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即墨之“势”在于:科学发展的清晰定位,与时俱进的改革魄力,产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领域谋得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此而来。

数字为证:2018年上半年,即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0.9亿元,同比增长8.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1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389亿元,增长11.2%。

优化产业结构,“块状经济”撑起“百强骨架”

即墨能在全国百强区中名列前茅,支撑何在?

前瞻规划,谋势而定。两年前,即墨第十四次党代会就确定了以产业高地建设为支撑,将创新驱动作为首要发展策略,将活力即墨作为第一发展方向的发展思路,为全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即墨的产业发展版图,即刻一目了然: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组团发展的“块状经济”,成为这片区域跨越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东部鳌山湾畔,以蓝谷为核心的海洋科技新城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中部龙泉河周边,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正在崛起;南部中心城区,基于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商贸产业集群欣欣向荣;西南大道通衢,现代商贸物流区雏形已现;西北大沽河畔,现代农业示范区渐入佳境……

数个发展组团撑起即墨经济的基本“骨架”。

以蓝谷为例。这是青岛市着眼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即墨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目标直指建设“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瞩目”的海洋科技新城。

蓝谷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11%,三产比重优化为13.9∶42.0∶44.1。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蓝谷不仅为即墨经济铺陈了“蓝色、高端、新兴”的底色,更为未来发展聚集起新能量。

不只蓝谷,每一个经济板块草木蔓发、日新月异:汽车产业新城,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130余个汽车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500多亿元;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20余个重点公建项目全部竣工,累计引进50余个重点大项目,构建起接城区、连蓝谷、融青岛的发展格局;即墨国际商贸城,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小商品新城、中纺童装城等重点商贸板块加快推进,连续两年举办影响全国的童装季大型活动;青岛国际陆港,建设了被列为全国42处铁路物流节点之一的济铁综合物流园,跨境电商小镇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与青岛港合作建设的“青岛港即墨港区”是即墨首个集货物查验、通关、集散、分拨功能为一体的口岸型内陆港区……

围绕当前各经济组团,产业发展特色,即墨因势利导,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专业招商机制的意见》,确立“专业招商”的新思路,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要求,组建起20个专业招商事业部和9个海内外联络处,开展精准定向招商。2018年即墨区新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20个,其中,投资过亿元以上项目71个、占比达59.2%;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5个、占比达70.8%。

在此基础上,即墨又将2018年确定为“项目落实年”,全力抓项目引进落地。即墨区2018年共确定重点项目177个,其中,青岛市重点项目47个、即墨区重点项目87个、其他亿元以上项目43个,涉及总投资1451.6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在建项目101个,其中空客直升机、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等15个项目建成投产;北安智能高新装备制造、青岛豪江智能科技等41个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联东U谷科技园区等45个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展现了即墨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成绩面前,即墨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2018年又确定海洋、汽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人工智能、康养旅游等现代新兴产业,狠抓项目落地,力争在全区持续保持重点项目在建100个、签约100个、在谈储备100个、在谈动态100个的一批接一批、一茬压一茬的格局。

抢占制高点,每年1亿元撬起“科创杠杆”

居高方可临下,谁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谁就将拥有新的战略资本和战略优势。即墨找准支点,撬起产业升级的杠杆,成为入选“科技创新百强”的重要筹码。

即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每年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从科技企业、研发平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全面提升区域创新力,加快建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现代创新体系。

该意见实施一年多来,即墨通过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设立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等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其中,包括实施“雏鹰计划”,对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认定后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实施“瞪羚计划”,对于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贷款贴息等。

万丽国际广场有一处国内一流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这是即墨区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推出的“科创加油站”。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政策咨询与查询、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技术交易、项目路演、科技金融等多项功能,可为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科技项目引进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顶层设计上,布好科技的“关键子”;实施中下好创新的“先手棋”;结局往往是满盘皆活、左右逢源。目前,即墨已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合作基地、创新联盟等平台297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部级36家、青岛市级13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7家、科技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2家、青岛市“千帆计划”入库企业184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

除了重视存量项目的“动能升级”,即墨还十分关注增量项目的“从无到有”。2018年,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智能航运研发基地项目、海洋智能传感器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已投产或在建,填补了即墨区相关产业空白。

以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为例,该项目主要采用先进工艺方法生产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陶瓷、电子等各行业,技术属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多名院士、教授、博士共同建设,将在即墨区建设4条高标准生产线。

随着2017年“1111”人才集聚计划的出台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即墨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即墨区重点瞄准“两院”院士、中科系、高校系等科研院所和科技转化平台,实施“人才+项目”捆绑式引进模式,支持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带资金落户即墨创新创业,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的良性循环。2018年前三季度,新引进“两院”院士等优秀人才7人,国内和留学归国硕博士生749人。目前,即墨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1600平方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和鳌山湾、龙王河、环秀湖、龙泉河4处人才综合体,配套出台各类服务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到即墨和蓝谷创新创业。

注重绿色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绿色发展百强区”的评定中,主要涉及资源节约、绿色生活、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四个指标。即墨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守生态红线,咬定“青山”不放松,“绿色指数”不断攀升,生态绿“席卷”全区。

从源头入手强力“治污”,减少“存量”,杜绝“增量”,确保全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5%。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以来,即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78.5%,同比改善11.1%,改善率排名青岛前茅。

城乡统筹全城“铺绿”,打造水清岸美亲水空间、量身定制绿化提升“套餐”,力争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8.5平方米以上。

绿拥翠绕,山水环抱,绿色生活正在成为即墨的“新名片”。

城区内墨水河和龙泉河改造工程正在推进清淤、截污、桥梁、驳岸、拦蓄水以及道路、景观、亮化、绿化等一系列工程,年底将恢复水清岸绿的自然景观,墨水河沿线将打造集市民生活、休闲、健身、亲水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绿化提升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目前建设了马山地质公园等9处大中型休闲公园和枣杭公园等14处街心健身休闲公园。2018年,规划建设店子山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9处大型公园,改造提升4处公园和广场等,到2020年,城区公园、游园绿化面积将达1146万平方米,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即墨启动“城乡同治、全域共美”环境综合整治,绿了城镇,也美了乡村。2018年开始,即墨对村庄老旧的管网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并抓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80%村庄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置,加快天然气管网向镇村延伸,到2020年底,管道天然气敷设到80%的农村社区。

特色小镇建设,是即墨统筹城乡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目前,全区共创建国家生态镇10个、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镇3个、生态村4个,获得了“省级生态市”荣誉称号。

新能源建设,则是即墨“标本兼治”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入围首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目前,即墨新增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60万平方米,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43个,位列青岛各区市首位。即墨出台新规,开工建设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以及重点区位的居住项目,必须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施工,新建商务综合体项目必须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施工。

此外,即墨建设了两处200立方米以上沼气工程,在7个镇建设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城乡环卫一体化成为全省推广典型。2018年开始,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取暖试点,到2020年底全区有条件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取暖。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即墨区正在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力实施谋划“大格局”行动、建设“大平台”行动、产业“大转型”行动、开放“大通道”行动、全域“大统筹”行动、生态“大花园”行动、环境“大优化”行动等七大行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青岛蓝谷为核心的东部湾城,已聚集起一大批“国字号”科研大项目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引领即墨全域不断向蓝色高端迈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