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并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对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认为,央行通过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非为民企信用风险兜底,更不是“量化宽松”。
“当前确实需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盛松成认为,9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仅8.3%,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是6.7%,最新物价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增速达到了2.5%。盛松成表示,按照过去多年的经验,在这样的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在10%或以上是比较适度的。可见,目前资金确实是较紧,实体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比较难。
近一段时间,表外融资下降的确控制了金融风险,长期看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处理好实体经济现实的融资需求。盛松成分析,尽管人民币贷款不少,但直接融资和表外业务下降较多,M2增速也不高,在资金整体运用上需要合适的调整和转换。
前三季度,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对社融的贡献率均为负,3项合起来拉低了社融增速1.7个百分点,去前同期这3项拉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8%。虽然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但难以抵补表外融资的萎缩。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家和投资者面对当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避险情绪较重,这本身也会使市场的自我调节变得困难。目前,金融市场对民企融资的态度似乎是“一刀切”的。因而,目前推出这两项措施,增加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十分及时和必要。
在10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也强调,金融市场和部分金融机构对民企风险的偏好有所下降。在金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定的“羊群效应”,一些经营正常的民企也遇到了融资困难。“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我校正,短期内可能很难产生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导金融市场的非理性预期和行为。”潘功胜说。
事实上,究竟为哪些企业的债券提供增信、如何定价,主要还是依靠机构的专业判断,依靠市场的力量,央行提供的初始资金主要起到引导、撬动作用,从而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盛松成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应把握好提供资金的适度规模。只要市场对民企信用风险的评估能够回归理性,央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信号意义其实更大,甚至并不一定需要动用大规模资金。同时,在具体落实中,央行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在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方面,各方也会研究更具体的措施,规避道德风险。可见,支持工具的财务可持续性是得到充分重视的。
对于机构来说,通过合理评估和理性判断,为有财务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的民企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能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有机构测算过,目前信用债的违约规模与违约率实际上低于银行贷款,2018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81%,是信用债市场违约率的10倍。
“从总量上看,央行增加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也是适度的,不是‘大水漫灌’。”盛松成表示,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这部分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是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是对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精准滴灌”,旨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