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惠敏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18世纪工业革命勃兴以来,工业文明既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又将落伍者无情地抛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到如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科技革新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科技浪潮面前,个体、产业、城市乃至国家都需回答转型发展的严峻考题。成功转型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而成功者无不通过创新找到新出路。
杨浦区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找到创新驱动道路之前,上世纪90年代,杨浦区委、区政府曾用10余年时间探索出路。他们曾试图依靠国企振兴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但老国企债务沉重、工艺落后,无力担此重任;他们也曾试图通过黄浦江综合开发、用投资拉动城区发展,但当时上海的开发重点不在杨浦滨江,依靠区自身财力无法推动这一蓝图……
杨浦区从上世纪90年代的困境和徘徊,到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创新主线的一路升级,再一次验证了以创新促转型路线的普适性。
当然,今天的杨浦虽然已经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但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以创新破解的任务。
比如,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结婚标配的“老三件”中有两件——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就来自杨浦区。今天的杨浦,却还缺乏可以在全国产生深刻影响力、可以重塑往日辉煌的“新三件”。对标百度、小米、华为、腾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控制性的“引擎”企业,杨浦如何培育出叫得响的“新三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如,杨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创新创业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企业孵化长大后外流等现象依然存在。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企业孵化在上海杨浦+产业落地在区域外”的合作模式探索利益联动和补偿机制,把杨浦打造成服务全国的创新孵化中心,成为一个大大的问号。
创新是一道永无止境的考题,我们期待杨浦能在这道考题面前给出越来越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