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
传感器产业急需摆脱进口依赖
本报记者 李佳霖

“没有感知,智能就无从谈起。感知不仅是物联网的起点,也是走向智能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日前,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2018国际(徐州)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峰会上指出。

去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25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2.7万亿美元到6.2万亿美元之间。

传感器是物联网采集数据的关键组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拥有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约1.2万多种,常规类型和品种约7000种。随着物联网发展,传感器产业也将迎来爆发。未来5年,我国传感器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30%,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然而,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依赖进口,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与国外相比,国内传感器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传感器新品研制落后5年至10年,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年至15年。”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说。

据介绍,在国内近5000家仪器仪表企业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产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国内各省市理工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都不同程度地研发传感器、小批量生产敏感元件及传感器。但由于非专业型企业比例较高,因此在企业中传感器只是附属产品,产值相对较低,而且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生产传感器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3%,全国不足200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

郭源生认为,国内传感器企业对产品技术、产业规模状况缺乏深刻认识和参与能力,对传感器带有偏见和片面认识,缺乏有雄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其次,由于传感器是一个多学科的高技术聚合物,因此产品品种多且批量小、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此外,国内传感器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领军人才。

针对国内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郭源生认为,未来传感器应围绕工艺技术和应用两大方向突破。他建议,传感器产业应结合区域特征和优势,构建“双生态”产业链,组成国际传感器产业园——传感谷。利用5年至10年时间,聚集100家以上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特色产业集群或基地,设计产业优势突出的专业传感器产品,形成有实力的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打造政、产、学、研、用、服六位一体的双生态体系,实现传感器产业化集群式发展和行业振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