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表示,中国从2003年开始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加工材生产国和消费国,2017年铜产量达1722.5万吨,占世界67%,是世界铜加工材制造中心。我国铜加工材品种多,规格全,已建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技术、装备、工艺、质量总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国铜加工材也面临中低端同质化严重、高端略显不足、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铜加工产业市场前景如何,在哪些领域可以重点突破,怎样推动我国铜产业升级发展?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应从对内“强筋健骨”,对外“扬帆海外”两个方面精准发力。
当前,我国铜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棒线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板带箔正与先进水平缩小差距;空调与制冷用铜管标准得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认可和采用;由于重视科技创新,在铜加工领域我国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全球的43%。
近年来,随着空调厂家向中西部迁移,带动了铜加工产业西迁。安徽省铜陵市摸索出一条铜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高效益迈进的道路,建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铜及铜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专利产业化(铜深加工)试点基地,打造出“铜陵有色”和“精达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及“铜冠”“精达”等国际知名品牌。
近年来,我国在高性能铜材料研究开发、新加工技术、铜合金生产装备研究开发方面均获得了技术突破。东北大学教授刘士新认为,工业大数据技术给铜加工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可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应加强基于工业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研发能力,使铜加工产业制造系统实现信息深度感知,精准控制执行,智能优化决策。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斌认为,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攀升将带动铜消费继续增加。2017年铜在汽车行业的使用量为59.3万吨至90.9万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铜箔近期供需紧张,将带动锂、钴、镍等有色金属发展。下一步,铜加工产业相关企业应加大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力度。
范顺科建议,下一步国内铜产业相关企业应与国际优秀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投资、参股、合资等方式,整合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团队、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品牌等优势资源,实现快速赶超。同时,积极寻找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市场,扩大出口;条件具备时可尝试在海外建设铜加工基地,拓展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