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经智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年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显示
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

9月13日,全球化智库与中国教育学会在京联合发布《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该报告显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13位,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持续提升,开发质量不断提高,更加接近人力资源强国标准。

该报告共分为2018年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情况、课题研究的技术路径与数据来源、2018年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分项指标分析3个部分。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目标,同时将有可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中国家。该报告显示,中国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低成本、高效益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贡献水平在全球排名从2000年的第26位,大幅提升到第5位,成为全球这一指标进步最快的国家。

该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正在由总量优势向人均优势转变。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前列,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报告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三项短板:第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明显。总量优势与人均劣势之间矛盾十分明显,人均指标发展“不充分”,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第二,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中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由于教育普及水平与人力资源存量水平过低,人口规模超大,新增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对于整体人力资源存量改善速度缓慢;加之世界各国人均受教育年龄持续提升,导致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在全球各国排名仅从第30位提升到第28位,不及其他指标提升速度。中国人口规模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改善十分缓慢,高中及高中以上劳动者的比例不到30%。对于中国来说,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第三,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依然是中国的短板。人力资源强国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当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能力不足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短板。

要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目标,报告建议,第一,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划任务,提速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第二,克服长期存在的“二元现象”,加快补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发展短板。第三,以提升开发能力为核心,构建与人力资源强国相适应的资源配置体系。第四,高度重视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全面提升存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吴 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