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气多变,更要留意滚动预报
有利于统筹掌握灾害风险,全链条做好风险防控
本报记者 郭静原

天气预报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因而备受人们关注。但在接收天气预报时,大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昨天预报说台风今天下午到夜间登陆,今天早上的预报怎么变成了要在傍晚前后登陆呢?”

“不只是时间,台风的登陆点、降雨波及地区似乎每天都有不同,这是为什么?”

其实,气象预报是要不断滚动订正更新的。这其中有何缘由?前后两天预报结论出现明显差异,这种情况正常吗?来听听气象专家们怎么说。

事实上,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发展至今,任何国家和机构的预报准确率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解释称,这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界充满了偶然性、极端性——大气是流体,有无限多个“自由度”,要想准确摸清流体走向的细节,其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人类现有观测系统不够细致和准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少自然现象和尺度较小的天气系统仍存在“漏网”的可能。

在实际工作中,预报员是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不过,哪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产品,也不可能做到预报与实际天气一模一样。譬如,对冰雹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就是世界性难题;而在降雨来临前,划定暴雨落区也是预报中的难点。

“降雨过程好比人们向外泼一盆水。你可以预知地面会被水打湿,但同时,水也一定不会均匀落在地面上——有些区域打湿得面积大,也有区域未被水溅到。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显然难度很大。这就是为什么降雨实际落区与早期预报情况可能有所差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

面对天气的诸多不确定性,滚动预报是一种更加精细地把握预报时段和结论的方式。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舒楠介绍,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将原本笼统的预报时段分成若干个“预报节点”。所谓滚动预报,就是在这些时间节点上,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由预报员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预报结论的滚动更新,对于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来说尤为关键。诚然,预报时效越长,预报的准确率就越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灾害天气来临前再做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因而,围绕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进行滚动预报,其实对预报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看“图”,又要看“天”,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系统的影响,还要考虑单点上的变量。

滚动预报的更新周期是怎样的?“就降雨预报来说,中央气象台目前每天滚动预报3次,分别在每日8时、14时、20时,次数并不密集,因为这些预报结论主要用于指导全国开展精细化预报。”杨舒楠说,“但在各省、市级气象部门,通常可以做得更精细,预报滚动更新的频次能达到分钟级,并可以实时更新预警信息”。

“看天气预报不是‘刻舟求剑’,不能只看过一次预报就万事大吉。”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说,“在防灾减灾中,滚动天气预报十分重要。大众应养成随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的习惯,及时跟进了解天气演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养成关注滚动预报的习惯,也有利于统筹掌握灾害风险,全链条做好风险防控。刘春平表示,不能因为前一天看到预报的雨量不太大,第二天就放松懈怠;也不能因为某个时刻雨停了,就认为已经安全,却不去留意如果再来一场雨,是否会有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对决策者来说,随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正是时刻保持防灾减灾责任意识的关键体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