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ICT产业全球化:开放共赢的必然选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 余晓晖

今年3月以来,中美经贸摩擦跌宕起伏,对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影响不容低估。深化对ICT产业全球分工协作客观规律的认识,方能稳定开放共赢的大好局面。在ICT产业领域,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美及有关各国应秉承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合作共赢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创新推动ICT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8月初,苹果公司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首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企业。这是苹果的里程碑,也是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企业的里程碑。在苹果杰出创新能力的背后,还有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这个阵容有多强大?在今年2月公布的《供应商名单》中,苹果列出了其从材料、制造到组装的前200强供应商,来自美、中、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iPhone的诞生早已不止美国设计、中国组装那么简单,仅基带芯片供应商之一的英特尔,就分别通过其在美国、中国、爱尔兰、以色列、马来西亚和越南的10家工厂为苹果公司供货;连接器供应商之一的美国Amphenol公司,供货地点也远不止美国本土。一部iPhone,俨然就是ICT产业全球分工协作、开放共赢的缩影。

今年3月以来,中美经贸摩擦跌宕起伏,对ICT产业的影响不容低估。深化对ICT产业全球分工协作客观规律的认识,方能稳定开放共赢的大好局面。

全球分工协作持续深化

伴随各国经济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源要素的不断变化,ICT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也不断细化和深化。当前,ICT产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如下特点:美国领跑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日本在上游材料和装备方面占优,韩国存储领域更为强势,欧盟传感器技术水平领先,而中国则在整机集成领域地位突出(见图1)。各国在ICT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发挥个别优势,分工协作,促进了全球ICT产业的繁荣壮大。

跨国企业全球化布局是形成全球ICT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的苹果、英特尔、谷歌等巨头,中国的华为、中兴等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和并购重组,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了全球ICT产业和贸易发展。如苹果公司的全球200家主力供应商间已形成协作分工的供应链体系。

ICT产品贸易量举足轻重。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在全球商品贸易额排名中,ICT产品占据了前十强中的四席(见表1),贸易额合计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3%。其中,集成电路是汽车、石油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贸易产品,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计算机、手机、广播通信设备亦表现不俗。

中美优势互补依存度高

从市场规模看,美国和中国无疑是全球之最。中国人口众多,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20%。美国ICT应用起步早,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是网络设备和IT设备销售额最多的市场,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级网络设备销往美国(见表2)。

从ICT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地位看,中美两国各具特色。

美国在ICT领域布局早,整体科技实力、创新能力超群,一批跨国公司掌控技术标准,占据价值链高端。福布斯2017年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排名TOP10中有8家来自美国,包括苹果、微软、谷歌、IBM等。不仅如此,ICT领域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现基本出自美国,从第一台计算机、第一部手机的成功研制和商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始终领跑全球。

中国ICT产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涵盖从元器件、整机设备、软件、测试到组装等的各个环节。美国苹果公司畅销全球的手机和电脑产品,其大部分配件也都来自供应商各自的中国配套工厂。

从贸易投资角度看,中美ICT产业呈现出3个特点。

一是贸易相互依存。美国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国主要担当低价值的生产、组装环节,产业互补,促进了中美间贸易往来(见表3)。目前,美国近80%的手机、90%以上的PC和平板电脑需从中国进口,美国出口的集成电路产品15%左右销往中国。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多数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组装一部苹果手机仅能赚取2%左右的微薄利润,这也就是两国之间“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顺差在美国”的独特现象。

二是双向投资深化。荣鼎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美双向直接投资额约430亿美元,两国资本流动活跃。ICT产业是美国对中国投资最多的领域,约占美国对华总投资的30%;中国对美ICT产业投资则占约10%,是对美投资的第三大领域。

三是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目前,美国主要的科技企业都在中国有相关业务,特别是苹果、高通等公司依托中国市场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苹果大中华区(含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收入贡献率超过20%,高通有65%的收入来自中国区。

短期影响波及全球

综合考虑进口国、出口国和贸易相关国ICT产业的情况,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加征,可能造成复杂的外部影响,最终效果取决于政策实施力度和市场的消化能力。

第一,短期内“转嫁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

通常来说,进口国对出口国商品加征关税会产生两种影响效应:一种是进口国找到替代品,产生“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无法很快找到替代品,关税成本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产生“转嫁效应”。如果是前大于后,进口国居于主动;反之出口国相对主动。

第二,对进口国相关企业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首先是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美国企业。随着关税加征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企业将直接面临如何通过上下游传导化解陡然增加的成本的难题。

再看在华美国企业。在首批加征关税清单中,有59%的产品由跨国公司在华生产,这其中70%以上是美国企业在华进行的加工贸易。加征关税将直接提升这些企业的出口价格,降低产品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其全球布局和竞争力。

三看上游美国供应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终端产品进口国,同时也是中间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中国大量的芯片、元器件等均来自美国出口,若征税扩展到整机产品,出口需求萎缩和成本增加,也将通过上游传导影响美国厂商的出口需求。

第三,贸易关联国将受到波及影响。

考虑到中美两国在全球ICT产业的地位,绝大多数非美外资在华企业将受到连带冲击,成本增加出口下降。同时,对华出口中间产品的各国企业也受到波及。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的ICT企业为中国提供大量上游核心产品,东南亚国家为中国整机生产提供大量低端配套资源,目标对准中国就是对准全球ICT产业链。加征关税必然通过进出口贸易环节影响原有的产品供给需求平衡,进而改变各国的贸易状况和企业竞争力。

第四,全球ICT消费者的利益将明显受损。

如果进口国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产品,加征关税税率过高,进口国企业很可能通过提高最终产品售价来转移税负,提高国内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ICT消费者长期享受的由全球分工带来的“低价格高性能”的消费升级福利可能被迫中止。这不仅是对消费者利益的直接损害,也将打击全球ICT投资和贸易领域的信心。

长期影响将逐步递减

理论上分析,加征关税通常只是贸易赤字国急于改变现状的常规手段,实际效果还受到产品的供给需求弹性、对外贸易依存度、商品存货及替代、结算货币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报复性的多轮关税加征不是任何领域的贸易常态,因此不能成为改变ICT产业和贸易格局的长期影响因素。

历史经验同样表明,关税对于贸易逆差有短期作用,长期则不可持续。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为改变对日贸易逆差局面,采取了限制从日本进口汽车、对进口电视/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征收100%关税等手段。但在美启动对日贸易战的十多年间,美日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逆差一直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上。

从实践来看,得益于要素资源充分流动、产品市场自由竞争等客观环境,全球ICT产业已经形成稳定的要素配置和专业分工格局,ICT产业的技术创新孵化在美国,加工制造和市场在中国。中国广阔的市场带动了一批美国跨国企业的发展,为美国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的资本,间接拉动作用显著。中美经贸摩擦不利于双方企业持续发展,加快回到贸易、研发合作的道路上,才是中美双方的最优选择。

回归合作方能共赢未来

美国业内人士是否支持加征关税呢?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有关人士在7月下旬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依赖遍布全球的复杂而广阔的供应链,加征25%关税对美国半导体供应链极为有害。如果按照提议实施的关税计算,那么出口减少以及每年额外税收和收入损失将超过5亿美元。

代表300多万家企业的美国商会也在8月17日发布的《依据第301条款采取行动的建议》中明确表示:对中国进口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结合拟议的20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将增加美国ICT服务和制造业务中几乎所有重要部分的成本,威胁到支撑美国经济的整个ICT生态系统,损害美国在创新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危及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应该承认,无论发展阶段还是资源禀赋,中美之间仍存差异,但ICT产业已经形成相互依赖、高度互补的格局,仍须稳定互信、加强合作。否则,就算是苹果这样优秀的企业,也将失去资源、效率和成本优势,而这也将是整个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损失。

综观全球,短暂的经贸摩擦不足为奇。在ICT产业领域,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美及有关各国应秉承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合作共赢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创新推动ICT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