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10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县域营商环境呈现东强西弱
各地应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黄 鑫

市场调研机构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研究》显示,与县域经济实力的区域差异类似,我国县域层面营商环境东西部差距同样明显。营商环境前十名的县域悉数位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66个县进入营商环境县域百强,占比过半。中部地区有22个县进入。西部和东北地区仅分别占据7席和5席。

研究还显示,高水平营商县域呈现连片分布态势,浙江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主要聚集地。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引人注目。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袁保鸿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县域营商环境成为地方治理竞争的新领域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也正掀起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热潮。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日益完善并向县域延伸,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高铁成为县域导入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工具。赛迪顾问研究显示,高铁与县域资本聚集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43%的县域尚无高铁通达,但义乌、昆山等县域高铁班次近200次。

“县域经济正面临人口外流挑战。”袁保鸿坦言,全国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人口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更加重要。但研究显示,20%以上的县域存在常住人口负增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域人口外流更为突出。同时,昆山等前十名人口流入最多的县域却占百强县全部人口流入的约五成。

新增资本是县域营商环境优化的直接体现。赛迪数据显示,营商百强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平均值约20%。六成县域新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总额不到20%。

从外商投资看,近25%的县域新增外资零增长。但是,以江阴为代表的外商投资最多的10个县域占营商百强全部吸引外资的近78%。

对于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袁保鸿建议,各县域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县域营商环境优化计划。引入第三方机构展开县域营商环境诊断,提出制约本地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做好整体设计,针对制约营商环境提升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计划。

二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亲清营商环境。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并降低通关环节费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三要规范市场秩序,打造公平信用营商环境。鼓励市场主体自由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加快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

四是完善机制,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等企业权益保护,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调解方式的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