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10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之间看见文明
□ 牛 瑾

旅游,让人充满期待。这不,国庆假期前就有预计超过7亿人次将在假期奔赴自己的“诗和远方”。他们或与家人朋友相伴,或独自一人体验探险,无论怎样,心情都是愉快的。但其中总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这份兴致,也让“文明旅游”成了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话题。

有些人为了拍照、猎奇,心存侥幸翻越护栏、乱写乱画;有些人为了炫耀,在保护区域凹造型发朋友圈;至于垃圾,许多人的态度是大家都扔我也扔……这些人实在不配和美景同框。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行为有可能破坏景区现有环境,有些甚至无法恢复;有可能造成对现有旅游资源的竭泽而渔,导致后人只能悼古伤今。

从另一角度说明,旅途中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是人们平时生活的映射。因为潜意识里对规则的漠视,才会有沿路的种种不良举动。文明是一种习惯,不文明也是一种习惯。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把不文明的坏习惯变成文明的好习惯?

既然是习惯养成的事儿,必须从加强自我约束开始,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国人常说的“慎独”,是有大智慧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便独处也不能忘了规则的。更何况旅途中,多的是有缘与彼此走上一段路的人,此时你的行为与素质挂钩、关乎“脸面”。在做事之前,应该想想后果,既为自己想,也为他人想,更为景区、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想,努力将遵守规则、文明礼让根植于内心、外化于行动。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加强自我约束的努力程度。

除了对自己有要求,的确也需要一些“外力推动”。一来,景区要维护秩序,加强引导。当前,一些旅游管理者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不足,助长了不文明旅游现象。这绝对不是把责任“甩”给景区,而是希望在双方更好的互动中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注重改善景区硬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以其良好环境塑造人们文明行为;要创新管理方式,比如推行收集垃圾换纪念品等措施,以其奖励尝试引导人们行为。也要加强对景区人员的文明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其文明从业带动人们文明行为。

二来,要加大对旅游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近些年,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实施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黑名单”,目的是用强硬措施与严格制度,让旅游者“长点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明晰更可操作的处罚条款,升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措施,匹配足够的惩罚机制;就是要强化举报机制,消除旁观者的沉默,在全社会形成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强烈的排斥氛围。毕竟,文明或不文明的标准不难掌握,只看你怎样去做。如果有人选择装睡,那么,唯有具有足够震慑力的、“伤筋动骨”的处罚能令他印象深刻。

正所谓,“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旅途中,每个人在尽情享受美景的同时,身在其中的你,也是构成美景的一部分。期待正在或准备出游的每一个游客,都能成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带走”的文明出游人;更期待下一个假期到来之时,“文明旅游”不再成为不得不谈的话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