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仁布县普纳村重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互帮互助共创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代 玲

走进西藏自治区仁布县切洼乡普纳村,一面面宣传民族团结的文化墙映入眼帘。普纳村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是从318国道前往日喀则的必经之地。这里居住着56户221人,包括藏族、汉族、回族、彝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

普纳村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各族群众关系更加融洽、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38岁的朋琼吉巴和43岁的丈夫王贤伟开着一家叫做“小王菜店”的小店。19年前,朋琼吉巴在仁布县打工的时候认识了来修路的河南人王贤伟,两人结为夫妻。夫妻俩在普纳村,从一个小门面起步,到现在开了一家包括副食百货、日用品、蔬菜水果的商店,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我们村的氛围很好,从一开始就接纳了我这个外乡人,给予我家的温暖。我们也把这种温暖带给过路的人,能帮忙时尽量提供帮助。”王贤伟说。现在的他俨然已经是一个当地人。

像王贤伟一样在切洼乡落户生根的外乡人举不胜举,对“家”的认同来源于普纳村乃至切洼乡民族团结、共同奋斗奔小康的共识和氛围。

乡党委书记刘俊华已在切洼乡工作快7年。刚到切洼乡的时候,他对普纳村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这是切洼乡最年轻的行政村,2006年的时候才由附近8个村的36户贫困家庭搬迁组成。

“当时普纳村没有地,又都是贫困户,群众收入非常低,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刘俊华说,怎么增加收入成为乡党委、政府班子的工作重点。

在调查中,刘俊华和乡党委、政府发现,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所有民族通婚家庭的收入都较当地家庭富裕。

“外来商户和外来人口对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改变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为村里带来新思想和新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技能。”刘俊华说,现在普纳村的商户中,本地户和外来户差不多各占二分之一,“刚到切洼乡时,普纳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大概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到2018年初的时候,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接近8000元”。

央珍一家是切洼乡较早进行民族通婚的家庭。2002年,她在日喀则市亚东县打工时认识了四川成都小伙徐文军。2006年他们搬回普纳村,成为村里第一户种植大棚蔬菜的家庭。现在,在央珍一家的带动下,村里又有五六户种上了大棚。

西藏“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切洼乡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工作要求和普纳村商户达到村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实际情况,指导普纳村将商户作为工作重点,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定期挨家挨户上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工作,了解商户具体情况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商户们也积极融入当地。回族商户马彬林来到普纳村已经10来年了,他联系其他商户一起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他希望普纳村的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共创美好家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