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世贵担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江宁是江苏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交通外联内通,高校聚集,在全省县域发展版图中位列第一方阵。然而,这也给李世贵带来了巨大压力。
李世贵反复琢磨着3个问题:如何保持江宁的良好发展势头?如何释放江宁已有的资源禀赋潜力?如何实现江宁新的争先进位?在实践中,他逐步明晰了目标。李世贵提出:江宁的发展,科技创新学深圳南山,实体经济赶苏州昆山,高质量发展超杭州萧山。
转眼间3年已经过去。江宁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提高到65.2%,并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六位。今年上半年,江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3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亿元、增长15.2%。
唤醒“沉睡”的低效闲置地
引进大项目,土地是关键。李世贵上任不久,就把目光聚焦在江宁区1万亩的低效闲置土地上,他提出要搞“腾笼换凤”,推动产业升级。
为了唤醒“沉睡”的低效闲置地,江宁区把企业分成A(优质高效)、B(鼓励扶持)、C(改造升级)、D(限制清退)4大类,从C类、D类企业“晋升”到A类、B类,可获重奖。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新增工业项目准入门槛。
“低效用地盘整出来,还要同步引进优质项目,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谈起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李世贵颇有心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仅要拔掉杂草,还要种上好庄稼。”在他的推动下,江宁一批低效闲置地成了发展热土。2017年11月2日,总投资达136亿元的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项目在江宁滨江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江宁区引领产业提档升级的标志性大项目,也是该区在原南京嘉捷特种车辆厂进行改建和新建,盘活1024.8亩用地,成为江宁区“腾笼换凤”的经典案例。该项目完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纯电动专用车20万辆、电动乘用车15万辆,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达70亿元。
城边杂乱地做成了“黄金边”。过去,江宁秦淮河以南片区1.7平方公里企业多达51家,老厂房、旧仓储遍布。近两年通过兼并重组、自主开发,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297亩,开工及建成楼宇面积170万平方米。当地建起了一批孵化器平台,先后引入西门子、爱立信、京东商城等90多个研发办公项目。
通过“腾笼换凤”,江宁区先后引进了格力、中兴、长安、晶能、上汽大通等一批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大项目,形成了一批千亿元级和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新官必须理旧账”
两年多来,李世贵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过去,江宁区项目建设从土地摘牌到施工许可,涉及13个部门、20多个审批环节,全部办好至少要200多天,而症结就在于审批事项互为前置、相互制约。为此,李世贵着力推动基本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办法,以模拟的形式和并联的方式,打破前置约束,把后续审批流程提前走一遍,待土地手续完备后,迅速将预审批结果进行正式转换,使项目一“临盆”就能够拿到“出生证”。与此同时,江宁区还在模拟审批基础上,推出了项目代办服务,构建起“区、部门、园街”联动的代办网,建立了一支“全科式”、专业化代办员队伍,为项目建设提供“量身定制”的代办服务,实现了90%审批服务“不见面”,让企业项目审批“零等待”。
改革开放以来,江宁区的城镇化建设从未停下脚步。但是,江宁自1992年开始实施征迁安置,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征迁安置群众一直没有拿到安置房不动产权证,并像滚雪球一样积累涉及3万多户、10万多套房。化解这个难点和“痛点”,既有政策方面的障碍,也有大量原始资料的缺失。
李世贵认为,当一方领导,心里一定要装着老百姓。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会积累这样或那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新官必须理旧账。这任班子再也不能把问题留给下一任了。于是,李世贵与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一道,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原则,确定为全区安置房办理不动产权证。
截至今年5月,江宁全区累计发放安置房不动产权证10万多套,实现了可上市交易。新领到的不动产权证让群众手中的安置房大幅增值,大家高兴地说:这是政府给我们派发的“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