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探寻“善养”之道逾20年
南浔寻路,让养老不再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胡文鹏
老年城的老人们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资料图片)

人口老龄化注定是未来城市“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问题,如何破解“养老难”?各地都在积极尝试。在浙江南浔,有一座“中国第一老年城”,在过去的22年间,不断尝试着公益性养老、家庭式养老、共享化养老等多方面的“解题”之道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一首《当你老了》经久不衰,背后折射出的是诸多老年人对“老有所养”的强烈共鸣,是全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当前,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同时,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者也日益增多,但此种模式也部分造成了“养老贵”,加剧了“养老难”。专家表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举。在浙江南浔,有一座“中国第一老年城”,早在22年前就开始探索“善养”,已在公益性养老、家庭式养老、共享化养老等方面颇有积淀。高收费令人“高攀不起”——

养老要公益不要暴利

走进老年城,只见眼前浓翠欲滴,碧水在侧,亭榭处处。记者轻轻敲开一位居住在一楼的老者的房门,主人是今年85岁的孙彩英。孙彩英老人居住的房间有30多平方米,用衣柜隔成了一个里外间,房屋内电视机、电冰箱、燃气灶等设备一应俱全,室内整洁温馨。

当记者问到“在这里住一个月,要交多少钱”时,孙彩英老人用手比画出个“六”。“600元?”见记者似乎不信,老人又补充道:“这还是涨价后的。最初这里每个月只要150元,到了2006年涨到了300元,600元的价格是2016年涨的。”

环境宜人,设施齐备,价格却如此亲民,为何要做?如何做到的?答案在老年城创始人——朱倍得的脑子里。今年已73岁的他开门见山:“我做养老,就是把它当成公益来做。”这可不是随便说说。1996年,朱倍得注册公司时,特意选择了“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以明其志。老年城正式运营后,朱倍得更是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更多地赚钱,但赚钱也别赚老年人的钱。

在老年城,不高的不只是房费,还有饮食、娱乐等费用。食堂里,荤菜多在5元左右,素菜则基本不会超过2元,一个月下来,一位老人的生活费在400元左右。有舞厅、棋牌室、乒乓球台、羽毛球馆的老年活动室,20年来,老人的会员费始终是每人每月1元。据介绍,容纳人数在500多人的老年城,现在申请等待入住的老人就有两三百人。

事实上,朱倍得的经济压力也不小。20多年来,他先后在100多亩的老年城上投入了5000多万元,“最难的时候,连银行利息都快还不起了”。他就认定一条:养老要公益不要暴利。为此,他探索出一条“以商补老”的模式。即利用老年城地处南浔古镇的优势,将老年城临街物业都改成商铺,将几乎所有商铺租金用来补贴老年城运营。“没有商业的补贴,没有这些年土地的升值,老年城走不到今天。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老年城的公益性,这个大方向不能变。”朱倍得斩钉截铁地说。

轻“软件”令人精神匮乏——

老人需要家而非养老机构

在老年城里,今年已78岁的邵菊英是体验过外面的养老院的人。有了对比,她的感受尤为深刻。由于孩子们都很有出息,早早地在上海安家立业,便数次把她和老伴接到上海,给他们找了条件好的养老院。但老人们住了一段时间就不住了。“一个是价格太高,每个月加上生活费要五六千元,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家的氛围,人跟人都很少交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方面,部分子女鲜有常来陪伴的,另一方面,部分养老机构片面追求硬件过硬,致使软件偏软,老人缺乏沟通交流的必要渠道、平台,不少老人精神生活匮乏。朱倍得对此感同身受,“这些年,我始终提醒自己,老年城是老人们的‘家’,不是一个养老机构”。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老年城采访,一段委婉清新的黄梅戏唱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循声而去,原来是一群老年黄梅戏爱好者在自娱自乐。老人们告诉记者:“老年城给大伙儿提供了很多机会,每年都要举办戏曲、书法、绘画大赛,一些队伍还拿回了省里、市里的大奖呢!”记者在老年城见到不少老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微笑。

为了让老人们都有家的感觉,朱倍得煞费苦心。为了增加老人交流、活动空间,他摒弃了“中间走廊,两边房屋”的设计,采用了“单排房屋+走廊”的方案,让老人们在门口享受阳光时就能方便地交流;家里最难忘的是饭香,老年城除了给老人们提供饭菜外,还允许老人们自行烹饪,家的“味道”十足……

家的氛围浓了,老人们的心近了,老年城的笑声也此起彼伏。当代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生前就多次为老年城点赞,称朱倍得“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巧合的是,徐迟先生曾经亲自教授过的学生、如今已89岁高龄的吴映泉老人,也住在老年城近16年了。他说:“我希望,像老年城这样家庭化养老的地方更多一些。安得老年城千万间,大庇天下白首俱欢颜!”

养老资源冷热不均——

充分共享养老资源

提起养老界存在的一种“怪现象”,一贯温文尔雅的朱倍得却压不住火了。“一方面是养老资源奇缺,缺资金、缺床位、缺护工、缺医疗。另一方面,有些有资本撑腰的养老机构一味追求规模,动不动就是四五千张床位,由于定位不合理,资源大量闲置。这里有一个床位闲置,那里就肯定有一位老人想进而不能进。想想都让人心疼!”

朱倍得在想,现在不都在说“共享经济”吗?养老资源,能不能用这种思路共享?或者至少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

与老年城一条马路之隔,便是南浔久安医院。这家由老年城控股30%、面向社会又重点服务老年城的医院,曾100%属于老年城。但朱倍得发现,出让一部分医院股权,不仅可以解决老年城的资金之困,还能最大限度共享医疗资源。这件事启发了朱倍得,他异想天开地说:“未来医养结合是方向,但如果每个养老院都建一所医院,资源肯定会有浪费。如果养老院能同已有医院合作,双方资源共享,就能极大缓解现有问题。”

做养老多年,朱倍得心里也有很多苦衷:“民营资本是缓解养老难、破解养老贵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可现在民营资本受到的社会认可特别是精神认可很少。如果有一天,民营企业也能因对养老事业有贡献,‘戴红花’,得表彰,那就好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